主页 分类 传记回忆 台湾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第9章 8、刨根问底缔造创富神话

王永庆说:“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被王永庆看到的问题,不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他认为,马马虎虎,只会让问题扩大,这样如何与人竞争? 除了要求巨细无遗,王永庆还要求“比较”,不然根本不算分析。因此,除了问基本的价钱,还要问用什么技术?用多少原料?工资多少?消耗能否控制?生产效率能否提高? 一般企业家关心的总是“该赚多少”或“赚了多少”,而永远听不到王永庆会这样问他的下属。他关心的只是“根”。对一般企业来说,通常挂在嘴边的总是“业绩”、“利润”,而在台塑的会议上,永远听不到王永庆和他的幕僚在谈“业绩”、“利润”,他们总是以“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性”为主题。即使是单据这样的小事,王永庆也要求合理化。

1981年,王永庆为改善台塑的管理制度,与幕僚一起审查各种表格。他发现一种表单的名称叫“制造通知单”,是顾客向台塑订购产品的订单。王永庆认为这个名称不合理,建议改为“订制通知单”。不但名称改,格式也要检查。 在台塑工作二十多年的总经理室主任杨兆麟说:打我进入台塑以来,在参加的所有内部工作检讨会中,从未听到王董事长谈及检讨业绩的事情。王董事长关心的是“本”,而非末。一味地追求利润,好比舍本而逐末,本若不固,利从何生?因此,台塑从不着眼于“该赚多少”或“赚了多少”,而只是着重抓管理的“根本”。 王永庆认为经营企业要明白树干与树根的关系,必须从最容易忽略的根源处着手,才能理出头绪,使企业内各项事务的管理趋于合理化。

有一次,午餐会讨论台塑南亚公司的橡胶椅子问题。汇报者从原材料到各种费用说得头头是道,光图表就有好几页。王永庆还是不满意,于是就开始了他惯用的连珠炮式的提问。 “椅垫用的PV泡棉一公斤56元,性能与其他材料相比如何?价格如何?这PVC泡棉是用什么做的?” 当听说是“用废料”的回答时,接着又问:“废料价格是多少?如大量使用,来源能否保证?” “发泡机用什么技术?原料是多少?工资是多少?消耗能不能控制?能不能使工资进一步合理化?生产效率能不能再提高?” 尽管汇报者几次被问得哑口无言,王永庆还是穷追不舍。在他看来,如果无法做到足够专业,不能掌握根本的技术、细节,就无法获胜。 许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高层经营者不应过多关注细节问题,而王永庆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细节问题关系重大,要做好管理工作,一定要从细微末节处着手,从每一项工作中找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这样,就自然能够全盘了解,进而掌握部属的所作所为,也好向部属做深入而正确的要求。

王永庆认为,在企业管理尚未达到相当水准、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经营者只顾及大原则的确立,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这种追根究底的管理之法固然有些严苛,却也是掌握全局、把握细节的不二法门。 王永庆并非不懂得授权之道,他对中层管理人员刨根问底的做法也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在考核、督促他们一定要掌握管理中的细节,能够明晰发展的大局和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骨干的链接作用,让高层的大战略得到彻底执行。 比尔·盖茨说:“我从来都是戴着望远镜看世界的。”人是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在商场上,谁有眼光,谁能够看到趋势,谁能够高瞻远瞩,谁就能“早富”、“大富”。另一方面,盖茨也不放弃对细节的拿捏,甚至自己亲自上阵进行软件设计,显然这是由大局与细节兼顾的努力。

“领导”是引领团队前进、引导组织发展的人,是群龙之首。因此,成为一名称职的领导人,首要的条件就是以身作则,成为众人的表率。领导人以身作则,不能只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发号施令,还应该与员工打成一片,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的存在,体会到你与他们同舟共济的诚意。因此,领导人要多深入第一线。 但是,以身作则要拿捏好分寸,“帅”如果把“卒”的事做了,不仅让属下无所适从,还会令他们疑惑,挫伤工作积极性。所以美国剧作家米勒说说:“真正的领导不是要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 领导的艺术在于游刃有余,高明的领导人在工作中应是善于“抓大放小”——抓工作的重点、关键和主流,对下属放手、放权、放心,淡泊名利,用人不疑,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样的领导才会在工作中才真正做到挥洒自如。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