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传记回忆 台湾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第18章 7、策略就是方向、时机和程度

鸿海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对其商业模式的思考。其实,鸿海和戴尔的模式有共通之处:等产品成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大量、低价占领市场。 不过,鸿海更令人称奇的地方是,一项产品价格下跌到大家都无利可图时,就是它开始赚钱的时候。从早期的连接器、机箱、手机、主机板,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鸿海一直在复制这样的商业奇迹。 对这种经营策略,郭台铭给出的解释是:方向、时机和程度。先有方向,再等时机,最后决定投入程度,整个顺序不能有丝毫的错乱。 郭台铭快速崛起,爆发力异常强大,外界甚至用“成吉思汗”来形容他攻城略地的彪悍。然而,郭台铭并非用霸气抢生意,他选择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选择步步为营、抓住机会。 比如:当计算机、手机是赚钱的热门商品时,郭台铭和他领导的鸿海不动声色。但是,当其他企业一窝蜂上马生产线,造成供过于求,大打价格战的时候,鸿海却快速推进,进入这个竞争惨烈的市场,并且还有钱赚。郭台铭曾经自豪地说过:“我们连一台市面上499美元的计算机都能赚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包括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的“Wintel”架构形成,产品发展进入整合稳定的状态。鸿海从“连接器”进入不起眼的“机壳产业”,并先后打下了美国的通路及持续进步的模具能力,跟上了PC市场大势。 郭台铭抓住数字时代的最后机会,带领鸿海积极转型,并主动布局。到2000年,鸿海的产品和客户都开始多元化,从个人计算机到服务器,从游戏机到网络产品,营收一举达到920亿台币。 把握市场机会,转变经营策略,需要经营者进行业务投资前对行业前景进行展望,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对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对策,既要进行认真谋划,又对市场变化灵活应对,在变动中抓住成长的机会。

方向、时机、程度,郭台铭步步为营,跟随市场快速变化调整产品策略,成为鸿海在面板领域制胜的法宝。就这样,完成最重要的一击后,“制造业”的鸿海转为“高科技”的鸿海。 郭台铭认为,景气好的时候,也有做不好的企业;景气不好时,也有逆势突围的企业。做投资、做企业,都要讲策略、用智慧。 市场环境的确变化很快,甚至加剧企业生存困境。不过,一个企业家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环境是否景气上,而且企业也没有景气问题,只有策略问题。郭台铭进一步强调,景气不是问题,关键是公司要有竞争力,所谓弱肉强食,每个公司都要在适者生存的商业环境里经历残酷的淘汰赛,决定最后的去留。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总是以“景气”讨论企业经营、发展的人,其实是不会做生意,不善于做生意。即便是经济危机来临,也不意味着财源的大门彻底关闭了。“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危机其实是市场调整的自然规律,只要利用的好,风险也是机遇。危机能把一个商人击倒,又能使倒下的商人站起来。

换句话说,做生意就是面对困难。如果生意不请自来,天上掉馅饼,经商也就没有乐趣可言了。而生意人要做的,就是权衡利弊,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把握时机、拿捏好分寸,做好统筹工作。 做生意,企业发展,都需要各种资源:信息、资金、技术、人才、位置、关系、政策、时间、设备等等。企业拥有这些资源的多寡各不相同,相比之下就有优劣之分。有人说,企业的资源优势超过竞争对手,就能获得竞争优势,这显然是一厢情愿。正确的理解是,企业需要资源优势,而关键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通常,比竞争对手的资金多、技术力量强、劳动力素质高、设备先进等,只表明你“兵强马壮”、“装备精良”,最后的胜败在于指挥、作战。对企业来说,你能利用优势资源的组合与协调,推动企业发展,就是取得了竞争优势,才算达到了目的。

因此,伟大的商人都是善于整合资源的高手。他们能够洞察一切,把握好时机,甚至创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迎接胜利时刻的到来。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才是大商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