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第4章 第二章 好口才必备的原则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赵凡禹 19938 2018-03-18
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发言要活泼,说话要紧扣目的等等。另一方面,为了让我们的说话语言更丰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必要不断增长自己的各种知识。 概括起来,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5种: 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首先要明确当众讲话的目的。目的明确,你的谈话、你的社交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了,也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说话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临场应变。目的不明,无的放矢,不分场合,就难免东拉西扯,叫人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目标去为之努力。否则便达不到目的,有时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据说有个人讲话常常偏题,说不到点子上。在他结婚的时候,婚礼上司仪让他讲话,他说:“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极大鞭策,极大关怀。由于我们俩是初次结婚,缺乏经验,还有待各位今后多多给我们以帮助、扶持和指导。今天有招待不周之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下次改进。”这些话貌似彬彬有礼,实则滑稽可笑,很不得体。发言者根本未明确自己讲话的目的就乱放炮。

当众讲话目的的实现需要在讲话过程中自我控制,不断调节。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表达的一方按照预期的目的发出话语信息,或因措辞不当,或对交际对象缺乏了解,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这时就得加以控制调节,换一种说法,使对方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有时交谈的开始阶段是按原定目的进行的,可是说到中途,或因对方及周围情况的反应变化,或因兴之所致,谈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目的,同样需要自觉控制,调节说话行为,以便回到原定话题上来。这是实现讲话目的的最优化控制手段。 除以上调换要法之外,言随旨遣的方式常见的还有步步引导、针锋相对、装聋作哑、答非所问、投其所好、将计就计、委婉含蓄等。我们会在下面专设章节、加以详尽的描述。

没有谁会对一成不变、呆板、枯燥的发言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当众讲话过程中,要注意遣词灵活、生动形象,不断给听众以新颖刺激,这样才能步步为营,达到传输信息的目的。体现说话水平的发言活泼的原则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多变的风格。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恰当地针对不同对象,采用多种讲话风格。面对东吴暗怀降曹之心、拘于一孔之见的儒士大臣们的唇舌挑衅,诸葛亮谈笑风生,其言辞犀利,妙语如珠,如说张昭、步骘;或冷嘲热讽,如对薛综、陆绩;或慷慨激昂,如对虞翻、严峻;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如对程德枢等;还巧言相激孙权、周瑜,从而为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奠定了基础。 据说,有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为其举行饯行酒宴,社会各界名流均应邀出席。大千先生为人一向孤傲。大家入席坐定,不免有点拘谨,宴会开始后只见大千先生举杯来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面前:“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众宾客听罢一惊,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话怎讲?”只见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戏,动口,您是君子;我画画,动手,我是小人嘛!”于是满堂宾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乐不可支,举杯一饮而尽,宴会气氛十分热烈。大千先生一扫平日之孤傲,以幽默的话语风格达到了当众讲话的目的——巧调氛围,显出大师技高一筹的说话水平。

多变的视角所谓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其感官认知的结果便不相同。话语的表达视角,在言语交际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无非“情”“意”二字;一篇言辞,一番话语,表情达意,其表达的视角也应当随意而转,随情而变,如: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擅于利用多角度表情达意,甚至应付责难。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他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记者通过新闻媒介把此话捅了出去。华盛顿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道歉并予以澄清,否则就将以法律手段控告他。过了几天,《纽约时报》上果然刊登了马克·吐温致联邦议员们的道歉启事:“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马克·吐温巧用肯定与否定的不同视点,将同一思维形式以不同句式表达,貌似不同,实则仍旧表达自己的轻蔑和鄙视。

多变的句型人类语言丰富多彩,要生动运用丰富多变的口语句型形象,直接表达讲话目的。这一特点,人们在日常言语、社交谈话、会议报告、节目主持,以及一些论辩、促销、导游等多种口才表现形式中可见一斑。具体说来,句型多变主要表现在不仅有常见的主谓句,还有很多非主谓句,如名句、动句、形句;主谓倒装,定状异位等等。如当年日本侵略者将天津“南开”炸得一塌糊涂,不少人哀叹:“南开成了难开!”当时的南大校长张伯苓听了,说:“难开?那要加一个标点:‘难,开!’”这里张校长巧用标点,将“难开”这一偏正短语变为转折关系的复句,便将那知难而进,遇挫愈坚的意与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事后有人为此专门撰文《一个标点显人格》,可见句型多变的艺术魅力。

周恩来曾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一位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可有妓女?”周恩来正色回答说:“有。”这一问一答引起了全场的骚动,总理紧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话声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掌声。那位西方记者接着又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句话实质是讥笑我国的贫穷。这时,周恩来以幽默的口吻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都在静候总理的解释。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总理的话再次激起了场内听众的热烈掌声。人们不能不折服于周恩来妙语连珠的话语调控能力。那么,如何获得这种调控能力呢?细心地揣摩一下周恩来应答如流的口才,是可以得到诸多启发的。

要有强烈的自信意识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这是何等自信!大凡历史上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强烈的自信意识,很多革命领袖尤其如此。“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自于对自己的军队坚定的信任。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任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表述目的坚信不疑,表述时才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才会处于最佳状态,表述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一个没有目标,胆小犹豫的人是没法发挥当众讲话的力量的,其讲话的目的更是无从实现。

要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对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像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伟人和名人那样谈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须多读书、多参加实践,并且做卡片之类的方法把知识储备起来,这样说话时才有材料可供调遣。在具体说话时,则应当对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对材料的明确理解和清晰记忆,还包括根据表述类型所作的不同选择和准备。例如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运用记忆,精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说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说服力地影响对方,使人们建立起新的观点,或强化已有的观念;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挚地表达出预有体验的丰富情感,以便极大地感染听众;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当众讲话,听众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养自信的基础条件,正所谓“充实,是自信的前提”。 要思路灵活,思维敏捷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人书读得不少,阅历也不浅。但却未必思路灵活,思维敏捷,他们思考问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因此他们说话往往引不起听众的共鸣,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引以为诫,注意讲话的形式的灵活性。 当众讲话面对的听众身份复杂,这就要求讲话者有强烈的对象意识,以便区别对待。说话如果“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是肯定好不了的。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者方面的态度及其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样的问题,却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据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说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肯定好不了。可见说话者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语表达。

话因人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笑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在我们当众讲话时,由于通常面对的是广大听众,人员构成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中大多数人的最低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一个复杂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排除群众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作了如下说明:“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到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剂量大。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做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调整发言技巧,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话因人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心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韩非子在这里明确指出,谏说的难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话语切中对方的心理。对方求名,你若用利去打动他,他认为你节操不高而看不起你,自然不听你的;对方逐利,你若用名去打动他,他就认为你不务实际,也不会接受你的意见。有些人阴一套阳一套,表面上装的与内心想的不一致,你按他表面上装的去劝他,他表面敷衍你,实际不用你的;你按他内心想的去劝他,他就暗地里采纳你的意见,但表面上却疏远你。韩非子谈的,关键是要求人们讲话时要探求听众基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以便切中要害,区别对待。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纷纷要求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到达西安后,面对这一群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根据他们的思想感情状况,他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这话尖锐泼辣,立即引起了对方的深入思考,使愤激的人们在思考中趋于平静。但是他们思想上一时还理不清头绪,需要点拨。接着周恩来又循循善诱地引导:“杀了他以后又怎么办呢?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呢?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呢?各位想过吗?”接连的5个问题,都是这些军官们应该思考而又没有思考的问题,因而造成了步步紧逼的势态,把他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处。然后,周恩来又透骨敏锐、入情入理地剖析道: “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获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这话终于击中了军官们思想这个“的”,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结”。 可见,虽然人们的心情像一只野兔,活蹦乱跳,很难逮住,但只要善于透过言语表象与非语言举动,由表及里地进行探求,洞察听众的需要、目的、心情,就能把握目的,一击中的。 例如19世纪,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而且在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女士们一进入剧场,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戴的帽子,而看不见戏台,剧场经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一再请求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予理睬。这时,经理灵机一动,根据女士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状况和志趣特点说:“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脱帽。”话一出口,女士们竟纷纷脱下了帽子。因为她们面临着“美女”与“老妇”的选择,维也纳的上层妇女,当然谁也不愿意做老妇,她们戴那种筒高、檐宽的帽子,不也是为了追求美吗?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作准备,而绝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语交际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可见掌握了人们内心变化规律,并对症下药,就能切中要害,一击中的,产生良好的讲话效果。 任何人在当众讲话时,都是以自己物主身份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要想使彼此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对象意识外,还要有自我身份意识,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说自己该说的话”。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疏远之感。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肯定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与愿违。 当众发言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首先就要作到称谓、口气适合。例如: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企业家,在一次代表本厂与另一厂家厂长洽谈业务时,姗姗来迟。且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说:“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点时间接见你。”此话一出,举座皆惊。对方厂长更不是滋味,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便一语告吹。厂家洽谈生意,双方的地位是均等的。姗姗来迟便是不礼貌,而“我实在忙得不得了”、“接见”等语气的潜信息则是:傲慢和盛气凌人。 其次,当众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身份,针对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使表达与自身思想情感表达相符合。 常言说,“言为心声”,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一个人用什么身份说话,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处世的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如何把握好交谈双方特定的关系而作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更好地传情达意,这正是提高说话水平要研究的课题。 再次,话虽是说给听众听的,但话说得好不好,能否为听众所接受,还要看发言人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一个人的心情则是和他的思想、处境分不开的。这种不同处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样会在人们的表达中自然流露,显示出说话者的本色身份。 所以,当众发言时要选择与处境、心情相协调的说话形式,例如某高校一位姓严的古汉语教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时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一日,当他走进课堂,见黑板上赫然写着“严可畏”三字。该老师不愠不怒,只见他停下来,对学生朗声说道:“真正可畏的是你们!”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严老师接着说:“不是吗?后生可畏嘛!为了让你们这些后生真的可畏,超过我们这些老朽,我这严老师怎可名不副实呀!”(掌声笑声)由“严可畏”三字严老师准确地捕捉到学生们因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而生发的“积怨”与“不满”,先是冷静地予以宽容,进而曲解“可畏”二字,并且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地表达出必须“严”的道理,以及要继续“严”下去的决心,既宽容有度,又严格适中,其说话形式的选择与处境、心情表达之得体,令人击节赞叹,真个是“言为心声,语如其人”。 当众讲话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服务于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文化环境,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讲话时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如: 1993年底,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举行开光大典。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港督彭定康均应邀作主礼嘉宾。仪式结束后,彭答记者问指责我港澳办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别吸引力的圣诞礼物”。记者以此请周南发表意见,周南以“佛教的日子”为由不予评论,因为在宗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双方展开外交争论是不合时宜的。无奈记者追问再三,周南顺口答道:“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末了一句“阿弥陀佛”,引得在场者阵阵掌声和笑声。周南此时就恰当地运用了宗教这一社会背景,发言得体,无懈可击。 又如,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前一例是在佛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上的对话,周南选用佛家语,应情应景耐人寻味。后一例乃是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效果很好。 抗美援朝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来华采访周总理。总理刚好批阅完文件,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尚放在桌子上。这位记者便借题发挥:“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便长笑一声,回答说:“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礼物送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原想谢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记者听完后,顿显窘态,说不上话来。在这次谈话中,周总理恰当地运用了朝鲜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利用弦外之音令问者哑口无言,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时,它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话,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以上是小地点形成社会大环境,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 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区去,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发表讲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擅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当众讲话的环境。 当众讲话时也要注意对何时何地等自然情景的运用。自然情景语境则专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何时,小言之是指年月,大言之是指时代;何地,小言之是指大庭广众、居家密室,大言之是指城镇、乡村、野外;具体场景则指由一定的时空因素,以及交际情景有机组合而成的言语交际场合。例如,人家办喜事,你便不能谈令人丧气的话题;人家悲痛时,应忌谈逗乐的话题。大庭广众中演讲、报告,应谈与主题有关的话,不可玩世不恭了草应付;散步聊天,则具有随意性,离题或许更有离题的乐趣。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增强说话效果,有时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诱发说听双方的共鸣。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结尾的:“春分已经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当时郭老卧病难起,作此书面发言。这个发言一经宣读完,会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实况转播,又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郭老在这里运用“春天”这一季节环境画龙点睛,效果显著。 当众讲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之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绪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当众讲话必须注意言语行为的特定场合。不同的交际场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可将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变成僵死的程式。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讲话,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讲话效果。 有这样一个反例: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发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而在这一点上,大将军王震同志显然就做得很好。 有篇报告文学记载了王震同志帮助诗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间王震与艾青的几次谈话,很可说明特定的交际场合需要有特定的话语形式来表达。1957年后期,王震找到被错划为右派的艾青,一见面就说:“老艾,我又爱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对社会主义的,你是拥护真理的嘛!离开文艺界,你到我们那里去吧!”艾青到了王震兵团所在的密山安定下来后,王震诚恳而严肃地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写文章骂我!”这些都是在背地里谈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中说法又不一样了。艾青刚到密山,参加向荒原进军的动员大会,王震站在卡车上对大家说:“有个大诗人,艾青,你们知道不知道?他也来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颂你们,欢迎不欢迎呀?”还有一次,艾青不在身边时,王震对农场领导说:“政治上要帮助老艾,赶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近群众,了解战士。”前两次讲话,均为个别交谈的场合,王震的话语既有信任,亦有批评,既有鼓励,也有严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间的坦诚直率。后两例,交际场合为当事人不在场或大庭广众中。话语更多热情、爱护与帮助,这对当时的艾青来说,真可谓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着的心安稳了,他觉得自己“开始了生命的新旅程”。没有老将军这些恰如其分的讲话,或许就不会有艾青的新生,可见根据场合讲话是多么的重要。 在特定场合讲话可利用以下几种技巧和原则,以达到理想的当众讲话的效果。 多角度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加拿大,时值加拿大正举行反美示威游行。一次,里根总统的演说为反美示威游行的人群打断。只见里根总统面带笑容对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双眉紧锁的特鲁多眉开眼笑了。里根自己高超的说话水平,故作曲解、否解,解脱了主人的窘迫,又体现了一位大国总统的胸襟与气度。 利用歧义。利用特定场合,造成情境歧义。例如,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的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鲁迅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说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鲁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际环境造成的歧义,给林文庆当头棒喝,压下了他的气焰,打乱了他的阵脚,实现了当众讲话的特定目的。 正话反说。利用情境的参与,正话反说,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制约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意反说的方式先数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韩信收燕、赵,破三秦,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为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 言此意彼。利用情境的微妙关系,言此意彼,使双方心领神会,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质援助。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一天早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他最爱抽的特大号雪茄。突然,美国总统罗斯福推门进来,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这两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在此刻会面,确实非常尴尬。而丘吉尔扔掉烟头,利用这种特殊的情境以幽默的口吻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没有一点隐瞒。”说完,两人哈哈大笑。丘吉尔正是用言此意彼的手法,既解除了当时的窘态,又借此向罗斯福袒露联合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诚意,增进了会谈时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了这次谈判的成功。 大量事实证明,说话的魅力并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讲话的流畅,而在于你是否倾注了感情,表达了真诚!最能推销产品的人并不一定是口惹悬河的人,而是善于表达真诚的人。当你用得体的话语表达出真诚时,你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建立起人际之间的信赖关系,对方也就可能由信赖你这个人而喜欢你说的话,进而喜欢你的产品了。 当众讲话也是同样道理。背得很熟,讲得最顺畅的演讲也不是最好的演讲。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演讲虽然流畅优美,但是如果缺少诚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没有生命力的绢花,很美丽但不鲜活动人,缺少魅力。因此,发言者首先应想到的是如何把你的真诚注入讲话之中,如何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对方。只有当听者感受到你的诚意时,他才会打开心门,接收你讲的内容,彼此之间才能实现沟通和共鸣。 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话时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人是感情动物,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感情信息。这种感情信息,内涵十分丰富。其功能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动人的情感。 大诗人白居易说得好:“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这里的推心置腹就是指话语真诚。所谓真,是指不矫揉造作,不言辞虚浮,能够保持说话人的自我本色。所谓诚,就是真心真意、不掩盖、真情流露。 林肯和美国上议院议员道格拉斯是竞选中的对手。他们曾在伊里诺斯州进行过一场轰动美国的著名辩论。在这场辩论中,林肯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获得了誉满全美的“诚恳的亚伯”的称号,道格拉斯却被听众戏称为“小伟人”。道格拉斯是个阔佬,他为了推销自己,特地租用漂亮的专列,车后安放一尊大炮,每到一站就鸣30响,配以乐队的喧闹,声势之大,为历史之最。并口出狂言:“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贵族的气味。”林肯则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为他预先准备好的马拉车。面对道格拉斯的强大挑战,他以退为进,沉着应战。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之真诚首先在不讲排场,与选民心距拉近;内容上,贴近常人之心;谁个没有妻室儿女?他却称他们是无价之宝。这是情感认同;租用的办公室,家具少,书架大,投合选民们理想中的总统形象:廉洁,勤奋,富有学识。这样的自我介绍,不无幽默,这是形象的心理认同。最后,不把自己当作选民的救星,而把选民当作自己惟一的依靠,予以得体恭维,从而获得心理的亲近认同,通过这些推心置腹的讲话,获得选民的普遍认同,从而一举获胜。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要在话语交际过程中,使对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实,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作家王潜先生论所谓“零度风格”时告诫我们:“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有人说得好:“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 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有遭受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的时候,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从这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词句中,人们看到了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作一声道别也认为耗费了时光。他的敌人,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也不由感慨地说:“如果我自己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领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让对手击节赞叹,这其中蕴含了多么真挚、奔涌的情感,这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心底的火山喷发,从而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力量! 当众讲话主要是通过声音传情达意。当众讲话时,人们在表意的同时,也把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徐疾等直接展现在听者面前。因而,以声音传递情感,往往直接而逼真,可感性很强。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据说意大利一著名演员在台上用悲切的语调“朗诵”阿拉伯数字,台下听众居然会潸然泪下。这里听众在欣赏时受感染的乃是声音的抑扬顿挫、丰富多彩。著名的具有高超说话水平的口才大师丘吉尔在他的一篇口才学论文中,曾把“节奏”列为口才之道的四大要素之首。丘吉尔自己是深谙个中三昧的。有声语言的情感性,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色彩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浪形式。综合这两方面,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语调、语气、口吻。交谈中,交谈者往往通过声音的强弱、呼吸的急缓、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甚至调动喉音的仿声等造成各种氛围,或慷慨激昂,或激情振奋,或悲痛深沉,或压抑窒息……从而将以声传情作为提高说话水平的重要手段。 势态语是一种借助手势、表情、体态、动作来达意传情的特殊语言。它要借助非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是参与交际活动的一种不出声的辅助语言。人们运用它可以弥补有声语言之不足。早在孔子时代,对势态语便有了论述。如孔子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势态语不仅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还能体现人的气质风度,显示一个人风姿美的魅力。如某人演讲的结束语说:“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明天,拥抱未来!”说话时张开双臂,目视前方,显得生动、形象。既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又具某种象征意味,极富感染力。静态体语,如眼神,与有声语言具有一种同步效应。人的喜怒哀乐,都能从眼神中显露出来,正可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身精神,具乎两眼”。当众讲话时,恰当地运用静态语和势态语,二者有机结合,定能形象地传情达意。 感情的表达必须看清对象,顾及场合,把握特定场合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否则,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这也说明,贯彻话贵情真的原则,必须同时贯彻话由旨遣、话因人异和话随境迁三项原则,说明口才施展的这4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完整体系。 有的说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这样的交谈才会有效。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向对方说理,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产生“自己人”效应,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先前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仁人轻货(财物),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拒危;智者达(知晓)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如顺着对象具有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顺着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根据他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 富兰克林曾经提醒我们:“当发怒和鲁莽开步前进的时候,悔恨也正踩着两者的足迹接踵而来。”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只不过是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已,绝不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业的一个市场调查科长,因为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造成了企业的重大损失。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毫无疑问,企业总经理可以不问理由地对他进行斥责,甚至撤职。 但是,这位怒上心头的总经理还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这位科长本身不称职而听信了错误信息呢,还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导致的? 于是,这位经理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气和地把科长叫来,叫他把判断失误的原因写一个报告交上来。 事情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因为这位市场调查科长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而饱赚了一笔。 于是,总经理又叫人把那个科长请来,说:“你上次的报告我看了,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太细致,有一定责任,但主要是不可预测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决定免除对你的处罚,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只要以后记取教训就行了。这一次,你做得不错,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仍然一样地表扬你。” 说完之后,总经理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他,这个科长接过来时,不禁眼眶泛红。 因此,千万要切记,在开口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实,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我不会搞错吗?” 否则,乱指责人,不仅落了个乱骂人的坏名声,事后还得向下属赔礼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属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下属所受的伤害和内心对你的憎恶,却很难一下子就冰释。 如果你了解这个错误确实是下属犯的,也还要进一步调查和思考:这个下属该承担多大的责任?错误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时的疏忽,还是责任心不强,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记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见到问题时,先别忙着发怒和批评人,而是去了解情况。 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操纵在你的手里,你想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式对他进行批评,完全由你决定。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只要和别人一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处处自以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样的人,那请认真地听从别人的告诫。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或许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进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随时显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惟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进一步希望别人对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会感到极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兴起来,这是人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当然这也是一种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现象。因此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自以为是,即使在别人不同意你对某事的看法时,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到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惟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英国作家托马斯·富勒曾经写道:“失足引起的伤痛很快就可以恢复,然而,失言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可能使你终身遗憾。” 一个人若想和上司、同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记住:保持适当距离,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谈之间不要说到别人的痛处。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不愉快的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去碰触别人的痛处,不但是待人处事应有的礼仪,更是在都市丛林中左右逢源的关键。 有修养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会扩散愤怒的波纹;但是涵养不够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会面露凶貌,口出恶言,甚至随手拿起手边的东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时候,还会口不择言,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别人最敏感的隐私,这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一旦你攻击他人的痛处,修养好的人虽不至于当场发作,与你破口对骂,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难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户的话,你就会变成被“封杀”的对象。 在公司里,“封杀”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封杀”就代表对方拒绝继续与你往来,或是“冻结彼此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的说法,强调即使面对温驯的蛟龙,也不可掉以轻心。 传说中,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是逆向生长的,万一不小心触摸到这些逆鳞,必定会被暴怒的龙吞噬。 至于其他部位,不论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几片逆鳞,无论如何也触摸不得,即使轻轻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其实,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惟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勿需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当众讲话的沟通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所发言辞要么造成笑话,要么酿成苦酒。 1974年美国康宁公司将一件制作精巧的蜗牛工艺品赠送给中国政府。当时中国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断这是对中国的侮辱,旨在讥讽中国像蜗牛一样龟缩、爬行。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急电中国驻美联络处调查。时任联络处对内参赞,又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冀朝铸说:“不用调查,蜗牛象征有耐心,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联络处将冀朝铸这权威性的世事知识报回国内,江青这才悻悻地收敛起发难的嘴脸。这事既说明冀朝铸熟谙世事,也成为江清不懂世事的笑柄。 世事知识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但有时对某些世事知识,人们却没有实践的机会或可能。比如你从甲地到乙地,对甲地的世事知识,你可能具备,而对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备了。但你却不能没有言辞的表达。怎么办呢?这就得学、得问。孔子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国历来也有“入乡随俗”之说,到哪个地方,就要了解哪个地方的世事。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顾乙地的世事,都会自讨苦吃。 清洋务大臣李鸿章一次出访美国,在一家饭店宴请美方人士。开席前,他按中国世事讲了一番客套话:“这里条件差,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饭,谨表寸心。”不想饭店老板却火冒三丈,认为李鸿章诋毁了饭店的声誉,非要其公开赔礼道歉不可。这些话在中国本无可厚非,但不同地域有不同世事知识,所谓入乡随俗,一定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不可想当然,信口开河。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便会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1997年2月28日,江泽民主席与全国政协港澳小组座谈时说:“大家知道我最近的工作很紧张,我就把莫扎特的音乐片子拿出来,放一下音乐,听他的舞曲;还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我看了一本书,说他的第23钢琴协奏曲跟我们中国唐朝诗人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近。因为我不懂音乐,我就把他的第23钢琴协奏曲拿出来听,看它和‘青山隐隐水迢迢’有没有点关系。果然,音乐跟诗词、文艺还是相通的。我的一个切身体会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江泽民的谈话,既是他丰厚文化知识的体现,又启迪每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随时引入自己言辞的“活水”。 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英语翻译的冀朝铸,从小到美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详细了解。周恩来对他说:“你是当翻译的,中国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读历史书籍,才能当好翻译……你有时常做毛主席的翻译,毛主席最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如果你不懂历史,不读诗词,就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此,周恩来给冀朝铸开了一张长长的书单要他去读。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学习,冀朝铸终以博闻强记在外交部闻名,以致有“老夫子”的雅称。人们每有不解的知识,常说:“去问问冀老夫子。” 在人际交往中,某方面的文化知识不足,就不要轻易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倘若不懂装懂,口无遮拦往往会留人笑柄。明万历五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儿子张嗣修能状元及第,派其弟张居直约见极有可能获第一的临川考生汤显祖,要汤让出第一名。张居直说:“像才子仙乡乃产笔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有‘光照临川之笔’的佳句。汤才子如带了几支来京,可否让老夫一饱眼福?”汤显祖笑道:“据我所知,王勃所指,乃谢灵运之诗文,因他曾为临川内史。”一下把张居直闹了个大红脸。 所谓“求业有专攻”,人一生精力有限,不能做一个博学家,就要精于本职工作,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疾,一个好的专业人员不关注本领域最新进展,就无法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既不利于工作进行,更不利于说话水平的提高。 1998年元宵节联欢晚会,江泽民问坐在身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方明:“十五大我作的报告,你认为声音用得怎么样?”方明说:“很好,很好。”江泽民随即转向在座的人说:“有一次我作报告,一开始用力太大,音调太高,没有多久,嗓子不行了。方明同志告诉我,演讲开始时声音要平缓、控制住。干什么都有学问,有技巧。”江泽民本身就是一位知识丰厚的人,但在演讲这一行当上,他仍虚心学习,不断更新于自己有益的知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