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第24章 四、飞夺泸定桥

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蒋介石对红军前后夹击合围、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计划,红军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作为左路军先锋的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接到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5月27日清晨,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部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全程320里,命令规定三天必须赶到。队伍在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羊肠小路上飞奔,左边是高耸入云像刀劈一样的峭壁,右边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河对岸还有敌军的射击。行军路上,红军多次被敌军堵击,每一次都击垮了敌人。 28日,红四团接到命令,限他们29日夺下泸定桥。当时部队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要想在第二天拂晓到达,两天的路必须一天走完。杨成武和总支书记罗华生飞跑到队伍的最前头,站在一个小土墩上,向急行军的队伍进行政治鼓动。队伍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声此伏彼起,压倒了大渡河的怒涛。

入夜,由于突遇大雨,山路行军越来越困难。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怎样才能快速走完剩下的100多里泥泞湿滑的山路呢?忽然,对岸山坳上出现了一长串的火炬。那是敌人在点着火把赶路。这给了红四团启示:我们也点火把走。但是,敌我仅一河之隔,如果敌人向红军联络,暴露了怎么办? 在这紧要关头,政委杨成武下定决心,通知部队全部点火,并告知各连队:假使对岸敌人问我们是哪部分的,就回答他们是某师某团某营今天被共匪打败的。红军和敌人就这样隔河赶路。两路的火,两路的人,各怀着不同的目的,在一个闷葫芦中前进。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和紧迫的情形下,天亮时,红军到达了泸定桥。桥是铁索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作为桥栏,底下并排9根作为桥面。每条铁索有碗口一般粗,两根铁索相隔的距离在1尺以上。河面有数十丈宽,桥到水面也有数十丈高。

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索。河上没有其他的桥,也没有渡口,对岸城门正堵住桥头,城里驻有两个团的敌军。他们不断用机关枪扫射,追击炮连珠般的炮弹也打到了对岸。敌人凭着天险耀武扬威地向红军高叫:“共匪飞过来啊!我们缴枪给你!”红军战士不甘示弱,高声回答:“我们不要你们的枪,只要你们的桥!” 经过详细侦察,红军在桥头配备了火力,准备了板子,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第二连挑选了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一概用短枪手榴弹马刀,由连长廖大珠领导,组成冲锋队,其余的用长枪随冲锋队前进;第三连搬板子,准备在22名勇士冲过去时,往桥上铺板子,以备后续部队过桥。一切准备停当,团长政委亲自到桥头指挥,全团号兵集中在桥头附近,夺桥的激战开始了。

冲锋号一响,战士们的热血沸腾起来,机关枪追击炮手榴弹震动山谷。廖连长带领的22个英雄,在团政委鼓动的口号声中,冒着浓密的弹雨,手扶铁栏,脚踏铁索,冲过了桥去。刚到对岸桥头,敌人放火把桥头的亭子点着了,火焰冲天,英雄们有些踌躇了。在此紧迫关头,团政委杨成武等人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不怕火呀!快冲呀!敌人垮了,你们是光荣的模范英雄呀!” 英雄们受到鼓舞,不顾一切地冲进火焰中,衣服帽子烧着了,眉毛头发也着了。他们顾不得这些,只是向前猛冲,一直冲到街上,和敌人展开了长时间的巷战。敌人集合全力反攻,英雄们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几乎支持不住了。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团政委带领援队赶来了。经过激烈的决战,终于将敌人完全打垮。泸定桥被红军胜利占领。在这次战斗中,红军只伤亡3人。

第三天,红一军团主力来到大渡河。接着,中央机关也上来了。红军千军万马从泸定桥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从此,泸定桥一战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并闻名于天下。 1985年,杨成武将军为了表达对战友的深深怀念,欣然命笔,为泸定县泸定桥纪念馆题诗:天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桥,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 此后,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于懋功实现了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两军会师,在与张国焘作斗争的过程中艰难度过一望无际的水草地,于1936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两年的时间里,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层层包围。他们顶寒风、冒酷暑、迎雨雪,忍饥挨饿,甚至吃草根、啃树皮,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