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第79章 三、百年盛事向中国微笑

1998年11月,在沉默了5年之后,经中央批准,北京再次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随后,北京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1999年4月7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接受北京的申请。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联合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成立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请示》,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由北京市、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组成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1999年9月6日,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它由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奥林匹克事务专家、优秀运动员代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企业界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这标志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正式开始。除北京外,提出申办这届奥运会的还有9个城市,其中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对北京来说,这既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世界性的挑战。由于1996年奥运会在美洲举行、2000年奥运会在大洋洲举行、2004年奥运会在欧洲举行,根据奥林匹克运动广泛性和普遍性的原则,2008年奥运会应该在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以外的大洲举办,这就大大增加了北京的机会。

2000年10月,北京奥申委从机构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工作的力度。北京再次提出申办奥运会,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江泽民曾多次表示关注和支持北京申奥。他在2001年9月9日致萨马兰奇的信中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完全支持北京申办。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我深信北京市在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将做出非凡的努力,一定能办成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当时的北京,也绝非1993年时可比,这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阔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1999年,北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9803元,在市政建设、环境保护、体育场馆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组织大型国际活动和体育赛事,举办奥运会的条件也更加成熟。

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体育从弱到强,共获得1317个世界冠军,1026次超、破世界纪录,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中国人民和广大体育健儿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与尊敬。北京若能如愿以偿地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能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普及和深入,将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十分宽阔的舞台,也将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此时的北京市政府也更加务实,市长刘淇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申奥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奥,即申办奥运会和城市发展建设、改善百姓生活等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无论申办成功还是不成功,北京都要发展,都要建设。 北京申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万人签名、万人长跑、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各种关于奥运的展览与宣传活动此起彼伏。海外华人也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支持活动。 2001年4月3日,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的评估委员会组成了以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自行车联合会主席、荷兰的维尔布鲁根为团长的评估团,于2000年2月20日全3月25日完成了对北京、巴黎、多伦多、大阪和伊斯坦布尔的评估。经过多方磋商和英、法文本的反复修改,评估团以极高的效率于4月3日完成了评估报告,并于5月15日在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公布。

申奥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北京奥申委严格遵守国际奥委会的规则,不犯规,不越位,停止了一切申办宣传,国内媒体也跟着沉寂。这正应了那句名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1年当地时间7月13日9时,国际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二次会议在位于莫斯科河畔的国际贸易中心举行。根据会议日程,9时30分起,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阪、巴黎、多伦多、北京和伊斯坦布尔5个城市依次向国际奥委会作最后陈述。各城市的陈述不超过60分钟,其中45分钟用于报告各自的申办计划,15分钟用于回答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陈述结束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主席维尔布鲁根向全会报告对5个申办城市的考察情况。 当地时间15时许,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走上讲台,用流利的英语代表中国中央政府做出了庄严的承诺: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任何帮助,中国政府都会提供。如果此次奥运会有盈余,我们将用它来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友谊合作基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如果发生赤字,将由中国政府承担。宁宁珠玑,掷地有声。接着,北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以及北京奥申委顾问、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等陈述人员,沉着自信地介绍了北京为申奥作出的巨大努力。北京代表团的精彩陈述几次被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热烈掌声打断。

陈述结束后,代表团领导和专家回答了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有关反兴奋剂、语言保障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随后,萨马兰奇主席代表国际奥委会向北京代表团颁发证书,感谢北京为申办奥运所作的努力,并特别感谢李岚清副总理和刘淇市长的到来。 会议所在地为莫斯科,这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能作出最后抉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12亿中国人民对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中国运动员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战绩,使得中国申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切,都让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和参加此次国际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二次会议新闻报道的众多中国记者预感到:北京,“有戏”!

为了保证投票的顺利进行,国际奥委会委员还在正式投票之前进行了模拟试投,充分显示了国际奥委会对确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慎重。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表决采用电子表决器。德国的巴赫、塞内加尔的姆巴依和菲律宾的艾里扎尔德3名委员作为监票人,他们把每轮的投票结果直接报告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由于萨马兰奇主席本人不参加投票,本国有城市参加申奥的各位委员在本国城市淘汰之前也不能表决,因而每轮参加投票的委员人数不尽相同。按照规定,首轮投票以得票过半数者取胜。如果没有过半数者,则首先淘汰得票最少的城市,直到参加最后一轮角逐的两个城市以简单多数确定最后的胜利者。当晚17时53分,投票正式开始。参会委员118名,属于5个申办城市的14名委员不能参加投票,投票104张,有效票102张,其中北京44票、多伦多20票、巴黎15票、伊斯坦布尔17票、大阪6票。得票最少的大阪被淘汰。

18时5分,第二轮投票开始,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会场里的空气似乎一瞬间凝固了,等待最后表决结果的人们显得那样亢奋不安,人们紧张得简直透不过气来。18时8分,计票结束。因大阪已被淘汰,两名日本委员可以投票,这次投票结果是投票数106票,有效票为105票,北京以56票、超过半数3票获得胜利。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 18时10分,81岁高龄的萨马兰奇对其他申办城市的杰出工作表示感谢,感谢他们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巨大努力。随后,德高望重的萨马兰奇主席当众打开密封的信袋郑重宣布:“胜利者是——北京!” 一阵欢呼的滚雷掠过国际贸易中心,一直传播到万里之外的北京。大会现场内,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成员纷纷起身相互拥抱;一些友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从人群中挤过来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表示祝贺;离会场不远处的主新闻中心里,等候表决的众多中国记者跳起来,一任激动的泪水滑过脸庞。

北京终于取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办权,这一历史的瞬间在国内引爆了纵情的欢乐。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40万北京群众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欢庆申奥成功。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当晚齐聚中华世纪坛和天安门广场,与各界群众共庆这一喜悦的时刻。江泽民在现场给远在莫斯科的李岚清打电话,热烈祝贺申奥成功。 绚丽的礼花映亮北京夜空,喧天的锣鼓响彻中华大地。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挥动彩旗,纵情欢呼。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满城的灯火和群众欢庆的场面,与人们共度这个美好的夜晚。 全国各地和北京一样,欢乐的歌舞直至午夜。这个夜晚,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定格。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