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第109章 一、时代的强音

国际上对于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瞪羚”企业,因为他们具有和瞪羚相似的特征——个头儿不大,但却跑得快、跳得高、集群行动。在北京中关村,就有这样一批企业。 据统计,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家“863计划”、三分之一的国家“973计划”,都是由中关村内这些企业承担科研攻关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中,中关村占据了半壁江山。这里,有近百家企业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 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群体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加快创新步伐的一个缩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正在成为中国适应时代潮流、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抉择。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国家战略的一个重大选择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006年6月,胡锦涛去上海考察工作。在上海期间,他深入港口、企业、农村,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2006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召开了科技大会,几乎所有的省区市和大部分国务院所属部门都制定了本地区、本部门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自主创新风劲吹神州大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成为人们解决环境、资源乃至经济发展诸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到了一起。“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成为全会提出的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对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06年,有15个省区市对科技的投入增长率超50%,有6个省区市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正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辽宁增长96%。科技迅速发展的深圳市提出,今后5年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达100亿元。水涨船高,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和上年相比上涨20%,达到716亿元。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正在全国逐步形成。 国家各部门对科技的投入也在明显增加,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等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建立健全企业科技研发基地、打造自主品牌等,在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 自主创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各地各部门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摆上了重要日程,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力度。制约人才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更多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华为、大唐、海尔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加强产业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转制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提高公益类院所事业费投入强度、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伴随着一系列措施紧锣密鼓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进一步形成。
注释: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