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俞敏洪管理日志

第164章 8月15日 令人意外的新东方

俞敏洪管理日志 张翼 841 2018-03-18
新东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个小小的补习班而已。但新东方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 新东方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是杜子华,杜子华早年也开办了一所外语培训学校,叫理想学校。那所培训学校的招生人数不算多,但是杜子华有自己的长项,他的TOEFL听力的教学能力非常强。俞敏洪找到杜子华对他说:“如果你把TOEFL听力的教学项目带到新东方来,我可以把这个班招到100人,利益方面我们可以约定按比例分享。”在俞敏洪的“蛊惑”之下,杜子华关掉了自己的学校,加盟新东方,成为俞敏洪早年创业期间最重要的合伙人。整合杜子华,是俞敏洪创业早期第一场并购,那个时候他已经逐渐懂得了做强与做大的辩证关系。通过这样的捆绑与合作,俞敏洪逐步挣脱了生计之艰。那时候,俞敏洪的理想是“挣够100万元就把新东方关了”,然后“出国留学”。

1995年年底,俞敏洪的北美之行注定载入新东方史册。彼时的新东方已经会聚了数量极其可观的学生,俞敏洪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选择去美国、加拿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摆脱自卑。尽管当时的新东方事业蒸蒸日上,但是俞敏洪总有点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是做小买卖的,登不了大雅之堂,哪像那些北大学友们,多半已在美国混成“金领”,晋身美国主流社会。比如大学同学王强,就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这样的信息刺激着俞敏洪敏感的神经。 在美国,俞敏洪给王强讲“中国机会”;在加拿大,俞敏洪给徐小平也讲“中国机会”。于是坚信“中国机会”的他们仨集合一处,开始了一段跌宕沉浮、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公司与理想一起膨胀,经济实体的壮大,真实地鼓胀着俞敏洪的追求。特别是公司上市之后,俞敏洪的个人境界、公司使命都有了质的飞跃,而这正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公司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达善天下的所作所为,使新型企业家精神得以苏醒和重构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