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

第3章 第一章 马云来袭,世界震惊

“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是美国《福布斯》杂志对马云的描述。这个小个子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亲手缔造的“阿里巴巴帝国”已经成为全球神话。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认为马云“改变了全球商人的生意方式”,而马云只是淡淡地说道:“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与很多有着光鲜背景的互联网神话制造者不一样,马云的出身很平凡。 他没有多少钱,创办公司的时候甚至只能把家当办公室。但马云有自己的特点:有梦想,能坚持。他经常沉浸在梦想中,并为自己的梦想激动不已。普通人马云成功了,因为他把握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马云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过去的10年,让马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企业领袖。马云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恩赐,没有互联网浪潮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也不会有马云今天的成就。回顾过往,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云会多次说道:“我绝不与任何人交换这个时代!”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搞过传统行业的马云,发现自己收获不大。突然看到互联网这么一大块“新大陆”,马云终于“冲动”了。这一年,他辞去了大学老师的公职,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开始创业,中国黄页在他手下诞生了。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马云真有远见,1995年就看到了互联网的前景,但马云说:“我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我没有看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弄个事情看看再说。”运气还不错的马云就碰上了互联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进去以后叫盲人骑瞎马,后来发现会骑马的人都掉了下来,我这样不会骑马的人就扛到了现在。” 1997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马云,被国家对外经贸部“招安”进了北京。响应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马云要帮助国有企业与互联网接轨。

在国家部委干了两年多,马云再次出走,这次他决定回杭州老家自己干。 马云创业之初也想为大客户服务,但美好的愿望不能取代残酷的现实,大企业对网络这块好像不大感冒。倒是市场的反应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把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国外更加感兴趣。 马云决定顺应市场,放弃大企业,专门服务小企业。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了专攻中小企业B2B的阿里巴巴。走到这时,马云才算正式上了路。 回到杭州的马云,很快赢来了“春天”:又上《福布斯》,又拿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马云快速地扩展,请来大批的国际团队和MBA,结果,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阿里巴巴的国际化经营团队也未能幸免。 马云决心请这些MBA下课,用自己的队伍,用自己的土办法,最后坚持本土化。不能首先实现本地化,国际化是不靠谱的。

成功度过互联网冬天的马云,开始带领着阿里巴巴飞速发展。 2003年,马云创建淘宝网,开始抢占国际大鳄eBay的C2C中国市场。随后,马云只用了3年时间,成为中国C2C的霸主。马云成功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电子商务的“庞然大物”。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集团有将近5000员工成为百万富翁,马云亲手培养出世界上最大的百万富翁群,他兑现了自己创业时“苟富贵,毋相忘”的诺言。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正在到来!”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如此预言。事实正是如此,史玉柱让广告深入人心,每个人对他的广告产品是“爱恨交织”;马化腾则创造出比现实更广阔的虚拟世界;而马云改变了全球商人的交易,让很多人在一夜间变成了商人……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硬实力对抗让位于软实力竞争的时代;这更是一个资本向智慧转变的时代…… 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伟大;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这样的时代,有谁舍得与别人交换呢? 史玉柱曾说过:“商业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就是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获取最大利益。我是一个商人,做的事情就是在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为企业赚取更多利润。要一个商人又赚钱又宣扬道德,那不是商人,而是慈善家。” 同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的马云有着和史玉柱不同的商业观,他立志要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阿里巴巴的企业愿景是“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点,从马云的创业历程就能看出。

1995年,马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 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 2002年,马云推出了诚信通,建立网络的诚信体系。 2003年,当所有人都认为马云将在B2B领域深度挖掘的时候,他突然创建了淘宝网,涉足C2C领域。 2005年,马云收购雅虎中国,进入搜索和门户领域。 2007年,马云宣布成立阿里巴巴第五家分公司——阿里软件,进入企业商务软件领域。 至今仍有人百思不得其解:马云到底要做什么?阿里巴巴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IT?电子商务?零售?搜索?国际贸易或者其他? 马云告诉大家:阿里巴巴是一家服务公司,自己的目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对阿里巴巴最准确的定位,也确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云曾说:能够说清楚阿里巴巴是什么的人,绝不会是自己的对手。马云打比方说,阿里巴巴现在好像在建一幢大楼,今天装一根水管,明天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也只是个大概轮廓。 马云并不认同“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说法,他更倾向于“阿里巴巴是一家商务服务公司”。阿里巴巴只是将全球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的平台,因此,“倾听客户的声音,满足客户的需求”是阿里巴巴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什么是电子商务?马云说:电子商务现在被说得越来越神奇,阿里巴巴不是一家IT企业,而是一家服务公司,它以网络为手段帮助客户,把客户变成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不要成为高科技公司,马云讲高科技是说给别人听的,如果自己都相信了,那就麻烦了。所以说,阿里巴巴不是高科技,不是IT企业,是商务服务公司。互联网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

“电子商务就是一个工具,阿里巴巴是个服务公司”这一理念,让马云坚定了信心:技术就应该是傻瓜式服务。阿里巴巴能够发展这么好,主要是马云这个CEO不懂技术。大批懂技术的人跟不懂技术的人工作,会很开心,马云也觉得很骄傲,因为有80%的商人跟他一样不懂技术。他要求阿里巴巴技术要非常简单,使用时不需要看说明书,一点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技术应该为人服务,不能让人为技术服务。 电子商务这个工具跟传真、电话没什么区别,它只不过是把传真、网络、电脑、电视、报纸、媒体等结合在一起。拿回去用这个工具,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电子商务。所以,马云说“人们不要把电子商务看得太神秘”。 马云告诉客户,企业要成长需要做很多工作,电子商务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企业发展中运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投多少钱进去要三思而后行,有效果就多投,没有效果就少投。而对于为什么没有效果,这也需要多方面思考,搞清是电子商务本身的问题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阿里巴巴定位为帮助大家在网站上收集其他人的信息,在网上促成交易,从而把企业的产品推到全国、全世界。

一件产品、一种服务的好坏不是由评论家或媒体来判断,而是要看企业是否从中获益。因此,马云倡导将电子商务还给商人。他说,将电子商务还给商人,就是让商人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用商人能听懂的语言,开发商人能使用的技术,让商人来控制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就是利用先进的手段,增加贸易机会,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率,降低生产和贸易成本。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也不会对社会生产产生影响。 马云说,今天是用电子商务帮助客户成功,如果明天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客户成功的话,他一定会扔掉电子商务把它经营起来,客户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样的办法并不重要,因为,只有客户成功了,自己才能赢利。这一直是马云不变的初衷,因此每次遇到自己的客户,他总是和他们沟通、探讨企业经营的方法,他认为:第一,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然后才能摆脱各种诱惑,照着这个思路一路走下去;第二,要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选择具有长远空间的业务去发展。

如此真诚和设身处地的劝告方式,使阿里巴巴赢得了客户的信赖。马云说,阿里巴巴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帮助客户赚钱,过几年帮助他们快乐地赚钱,再过几年帮助他们赚大钱,最后帮他们省钱。阿里巴巴可以改变一切,但不改变“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 2005年9月6日早上8时30分,北京中国大饭店,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正在吃早餐。 这是一顿普通的星级酒店早餐,水果拼盘、面包、果酱、茶水,人均费用不过人民币190元,外加15%服务费。所不同的是,陪同布莱尔一起吃饭的并非国家政要,而是九位中国企业家。其中,坐在布莱尔右侧的正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马云是布莱尔的老朋友,早在2003年,布莱尔访华期间就在上海接见过马云。“布莱尔对我们比较熟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我告诉布莱尔先生,英国给我的第一个友好表示,是我还不认识布莱尔的时候,他们就给了我5年的多次往返签证。”马云曾这样回忆道。

布莱尔对马云也是十分推崇,他说:“阿里巴巴在英国很有名,它正在改变全世界做生意的方式。”布莱尔清楚地知道,阿里巴巴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而这些中小企业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产品。 中国的许多产品都以物美价廉闻名于国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供应国,尤其在小商品生产发达的江浙一带。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开始在中国本土实施就地采购,“中国制造”正在迅速全球化。 不过,如何才能让产品远销海外或被外商看中,一直是困扰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的难题。一方面是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限制。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不太会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开销来引起外商的注意。 浙江杭州人马云来了,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他说自己的使命是“改变整个世界”。于是,情况开始有了变化: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项目,将中小企业化零为整,然后再化整为零,解决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困境,也圆了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梦想。 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服务主要面对出口型的企业,依托网上贸易社区,向国际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的客商推荐中国的出口供应商,从而帮助出口供应商获得国际订单。其服务包括提供独立的中国供应商账号和密码,建立英文网址,让全球220个国家逾680万专业买家在线浏览企业信息。 中国供应商的具体内涵简单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帮助客户展示他们的产品及企业;其二,搜集客户的产品,并由阿里巴巴统一带到各种国际展会参展;其三,对于基本的应对外商的礼仪和相关知识进行协助辅导。 从这三方面来看,很容易看出“中国供应商”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有多大的帮助,其价值仅以参展广交会的费用来看至少可以达到十几万。 马云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将中国的中小企业带到了世界的舞台!这些走向国际的中小企业,是懂得回报的,他们不会吝啬每年的中国供应商会员费。现在,中国供应商的会员费是每年4~12万元。也因此,如今的中国供应商项目已经吸纳了超过数万名会员,正在为马云带来每年过亿元的巨额收入。 在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上网行为是收发邮件、浏览新闻、搜索信息,这是一个被称为初识网络的“网民”时期;2002年后,短信、即时通讯、交友、游戏成为上网者的最爱,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社区,这是一个上网者开心、网络服务商赚钱的“网友”时期。这两个时期,上网者基本上充当的是网上消费者的角色。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赢利的主要来源是短信和网络广告,网络还是一个被动的商业工具。2004年以后,网络变得不再被动。“网商”,—个互联网的新赢利模式正在被深入挖掘,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和企业家。据阿里巴巴公司调查显示,在我国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中,已有1/4的企业开始尝试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数亿的网民中,已有数以百万的人开始进行网上交易。 网商是一个新生的互联网应用人群,随着这个新兴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它会逐渐取代目前主流的“网民”和“网友”概念,使电子商务成为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必不可少的应用,电子商务将得到广泛的普及,带动整个互联网走进“网商”时代。 “网商”群体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概念,反映了一个事实,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电子商务特别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变化和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依托越来越普及的互联网,让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 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网商的组成部分,商人和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到B2B、B2C的魅力,而广大的普通民众也在自由、开放的C2C网站上流连忘返,网商群体正在迅速扩张、发展。马云用大笔资金投入并提供给所有人免费交易平台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以及出于信用系统考虑而免费提供的支付宝服务,所有这些,都毫无疑问地为所有有志于从事网络贸易和网络创业的人们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马云成就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也成就了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活跃着的网商们,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互联网的网商时代。 2004年6月12日,1000多名中国网商云集杭州,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阿里巴巴公司主办的中国首届网商大会在西子湖畔召开。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发展历史上,此次大会堪称商人群体应用电子商务的事例第一次大规模浮出水面,它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商业的渐趋成熟,也是中国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方法和成果的一次展示。 马云概括举办此次大会的初衷:“只有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成功了,电子商务产业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马云希望“网商大会”能为网商群体和整个中国互联网事业指明出路,提供广泛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他告诉大家,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近乎“疯狂”的马云时时刻刻坚持着他的梦想,如今,马云的“全球”梦想成真,阿里巴巴也已成为全世界的“财产”。 曾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萨瑟兰先生,在提及他加入阿里巴巴顾问委员会时表示,阿里巴巴正帮助全世界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WTO的梦想,阿里巴巴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方式。 萨瑟兰先生的这一席话说到了点子上,马云正领导着他的团队,从事一场人类从未有过的大事:对中国和世界的商业生态进行“改造”。 马云的电子商务,要做的是“人类没有做过的事情”。他这么有底气,是因为他手里有两张“牌”:以阿里巴巴为主的B2B和以淘宝为主的C2C。马云电子商务“帝国”发展的过程,也是这两大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企业与企业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行为。传统的企业间交易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无论是销售还是采购都要投入巨大的产品成本。而B2B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建立最初印象,到讨价还价,再到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的过程,能让企业之间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阿里巴巴刚建立时,马云就要做中小企业的解救者。亚洲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供应商密集,众多的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而受制于大贸易公司。因此,只要这些小公司登录阿里巴巴网站,就可以被带到美洲、欧洲等更广阔的市场。 在网络盛行时代,某家公司要进入他国市场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网络的即时性和大量信息将使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原先只有国际公司才能获得的商机。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是马云的独创。马云不愿意去模仿那些已经成熟的企业的做法,他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中小企业特别适合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讲资金、讲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不是讲规模而是讲灵活,以量取胜,所以被称为“蚂蚁大军”。阿里巴巴每年的续签率达到75%,而中小企业的死亡率都可以达到15%,他们续签至少说明他们已经存活下来了。 有人认为,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一样,阿里巴巴B2B依然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由电子商务整体所处的发展环节决定。实质上,阿里巴巴最终希望实现的是一条中小企业共生共荣的生态链,完成马云的“live at Alibaba”(生活在阿里巴巴)蓝图的描绘。阿里巴巴B2B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遥遥领先的庞大客户群,以及多年积累的强大的客户服务能力,这使它的平台更为成熟。 事实上,平台和社区一直是阿里巴巴商务模式中的“关键词”。基于中国的土壤,建立中国式的平台和社区,为中国商人服务,这是马云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平台的延伸趋势,也使得马云的“中国制造——中国销售”变身为“全球制造——全球销售”。 B2B业务之外,马云还有一张王牌,就是C2C业务。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是一种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网上交易模式。它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C2C无须交税,无须雇用员工或花钱宣传,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不需有实体店铺,只需一个仓库或可以即时提货的地方,亦可每月上交不过百元的管理费申请一间网上店铺,人人都可拥有一份可以随时带来财富的职业。正如马云所说:“它是一个市场,谁有东西都可以上来吆喝。” 2004年,一份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报告声称:根据对全球上百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的时期是信用重建时期。而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迅速,人均1000美元这条均线已被突破。 马云在对这份报道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环境已经到了可以解决物流和资金流的时候了。而阿里巴巴进入的C2C领域,正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马云认为,相对来看,模式较为成熟的是B2B。如果说门户网站堆积的是信息,那么B2B网站堆积的则是商人客户,这是一笔资源,想复制也难。 2003年,马云杀入被eBay(中国)垄断了90%份额的中国C2C市场,推出以免费为号召的淘宝网。创办淘宝网时,马云将eBay易趣定义的“个人拍卖”改为“个人交易”,重新定义了C2C。 在B2B方面,马云正逐步将阿里巴巴由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交易平台的初级服务,转变成为中小企业的生态链提供服务的更高级B2B业务。不仅提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服务,还在中小企业最急缺的线下展会、贷款融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的增值服务。 在C2C方面,马云投入100亿元改造电子商务产业生态链,推动人们通过互联网创业,推动中小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搬到互联网上。这一举措也将让阿里巴巴的C2C业务更加活跃起来,让更多的消费者成为网上淘金的老板。 马云通过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了解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准确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避开为大企业服务的激烈竞争,建立了只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务平台,开拓个人用户的交易业务。 马云“做人类没有做过的事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梦想正一步步得到实现。当马云在为别人提供服务付出努力的时候,他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股票一上市立即高开30港元,尾盘收于39.5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大涨192%,打破了新鑫首日劲升1.2倍的纪录,成为当日港股新股王。阿里巴巴总共发行了8.59亿股,其中6.315亿为旧股,其余为新股,融资约15亿美元,远高于此前腾讯和百度上市的造富效应(后两者的融资规模分别为1.8亿美元和1.09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上市带来的员工百万富翁数量是空前的。招股说明书披露,阿里巴巴约有4900名员工持股,平均每名员工有9.05万股,若以11港元的招股中间价计算,每人通过IPO得到的财富刚好100万港元。这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这个数字说明,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经达到一个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年跟着马云艰苦创业的骨干们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创业初期,马云给他们的允诺是:“阿里巴巴一旦成为上市公司,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得到回报。” 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和创始人的马云持有阿里巴巴B2B子公司5%的股份,计1.89亿股,以招股价上限计算,上市后马云身价为22.7亿港元。这个持股比例在同业老板中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马云说自己不想控制公司。 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曾引起业界轰动,当时马云就放言:阿里巴巴上市一定会超过百度。两年后,马云的话变为现实。以股价和融资规模计算,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百度,同时阿里巴巴的业绩也超过了百度。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不仅宣告了经过艰苦创业的马云最终取得了令全世界都瞩目的成功,同时宣告了中国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 阿里巴巴刚创立时,天下IT精英蜂拥而至,不少人是为了阿里巴巴的上市,是为了阿里巴巴的股份。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以及阿里巴巴团队中的骨干则没有对自己的“身价”多做计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做世界上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马云继续着阿里巴巴的神话,他带领阿里巴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截至2008年9月30日,阿里巴巴两个网上交易市场拥有3560万名注册用户,付费用户将近40万。国际交易市场及中国交易市场分别拥有690万和2870万名注册用户,两个交易市场的企业商铺总数达到420万。 根据2007年阿里巴巴的财务报表显示,其总收入达到21.63亿元(人民币),增长59%。2007年实现净利润9.678亿人民币。 单从流量和注册用户来看,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之一。 马云虽没有“海归”背景,却从不缺少海外文化的滋养;他成长于“草根”阶层,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完美结合,使马云看上去不“土”不“洋”。用马云自己的话说,这叫“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 马云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他的英语又很有特色。马云讲话的内容和风格很中国化,具有中国式的含蓄与机智,这使得外国人都很喜欢听他讲话。在国际交流中能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这与马云做事的风格十分相近。 优游于中西两个世界的马云很快发现,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子商务都立足于为大企业服务,而中国八成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资讯信息的缺乏、国际贸易成本偏高,这些都是让中小企业发愁又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马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他给阿里巴巴的战略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在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盲目拷贝欧美国家的模式,马云却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之旅,并一举开创了一种电子商务的新流派。这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发展过程,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马云做到了,他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也创造出一个新的商界“神话”。 马云,这个早年的英语教师,非网络专业人士,毅然下海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搏击。作为文化人,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眼光,追求“以文治企”、以求变求新赢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商人,他又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善于抓住每一次市场机会,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 马云是个演讲天才,他的演讲天马行空,常能带来“拨去见日”的感觉。在马云的众多演讲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句,而他能够在短短的6分钟让“软银”的孙正义掏出2000万美元,更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几年来,马云多次应邀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沃顿商学院等全球培养MBA的顶尖学府和达沃斯论坛、世界企业峰会上演讲。他善于学习,并能引经据典、灵活运用,用历史上成功战役的经验来指导阿里巴巴的一场又一场“商战”。 马云重视企业文化,在阿里巴巴成立初期,他就开始用文化为企业打下根基。后来,便有了“六脉神剑”的企业价值观…… 现今的马云早已成为扬名全球的优秀企业家,阿里巴巴也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马云的成功是一个艰苦锻造神话的历程,阿里巴巴的成功更是如此。没有任何人和事是能凭空而起的,让我们来看看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还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 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关注对手是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赢。 我们是教人钓鱼,而不是给人鱼。 企业家是在现在的环境,改善这个环境,光投诉、光抱怨有什么用呢?国家现在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失败只能怪你自己,要么大家都失败,现在有人成功了,而你失败了,就只能怪自己。就是一句话,哪怕你运气不好,也是你不对。 中国电子商务的人必须站起来走路,而不是老是手拉手,老是手拉着手要完蛋。 我是说阿里巴巴发现了金矿,那我们绝对不自己去挖,我们希望别人去挖,他挖了金矿给我一块就可以了。 我深信不疑我们的模式会赚钱的,亚马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8848是世界上最高的山,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宝藏。一个好的企业靠输血是活不久的,关键是自己造血。 小企业有大的胸怀,大企业要讲细节的东西。 战略有很多意义,小公司的战略简单一点,就是活着,活着最重要。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