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郎咸平说对了吗

第3章 郎教授说美国靠炸掉飞机坦克摆脱大萧条

郎咸平说对了吗 叶楚华 2619 2018-03-18
阅读提示:如果打仗真能使国家富强,那也就不用提倡发展生产了,还不如让全民常年搞国际军事演习。美国不会是像郎教授认为的那样,靠二战才走出的大萧条,靠战争实现新的繁荣。 我发现郎教授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似乎千方百计地与主流作对,只要主流观点说是,我就说否,你说东我就说西。总之,我就是要和你死磕,并且我能自圆其说拿出一套理论来。 比方说,对于美国是如何摆脱1929年左右的美国大萧条,我们所熟知的观点是罗斯福实行新政,大肆运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国,通过大规模的政府公共支出和基建项目来拉动经济复苏和增长,最终走出危机,恢复繁荣。 可是郎教授说,这是错的,他说,“……今天的金融海啸就像美国1929年一样……失业率高达16%,这是非常可怕的。结果一个伟大的总统上任了——罗斯福,很多人认为他挽救了美国经济。”

郎教授回顾了他当年在大学时也受到了这样的“错误教导”:“……当时老师跟我讲,罗斯福怎么挽救美国经济,他说美国失业人口是非常多、非常严重,因此美国政府就请几个工人过来挖一个洞,挖完洞之后再把它填回去。他说,由于工人挖洞,肚子饿就要去买面包,面包店为了卖面包给工人,得重新开门,重新开门就得生炉子来烤面包,为了生火就必须去买煤炭或者木柴,同时要买面粉、买糖。由于他要买面粉、买糖、买木柴、买煤炭……透过这一种复杂的连锁反应,美国经济就这样复苏了。” 今天的郎教授是怎么批判他的老师的呢? 郎教授这样讲,“前面讲的故事呢,都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首先,从就业看,罗斯福新政毫无效果,1930年左右的美国失业率是16%,10年之后的二战之前,失业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到17%。而1929年之前没有萧条的时刻,失业率是3%。所以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罗斯福这种挖洞的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增加就业量。其次,从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看,在1930年左右是16%,到了二战之前跌到了14%。1938年美国发生第二次经济大恐慌,历史上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罗斯福萧条。”

郎教授还说,建两条高速公路拆两条高速公路、挖两个洞填两个洞不可能使经济复苏。因为整个经济体系过于复杂,高速公路、桥梁、挖洞,它所影响的行业太少,同时这些建筑工人、挖洞工人薪水很低,无法产生购买力去刺激造糖工业、造面粉工业,煤炭、木柴。“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我们投资基础建设也好,挖洞也好,都是一个幻影。你想透过这种方法来拉动经济是不可能的,至少罗斯福没做到。” 郎教授一下子把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颠覆了,够强悍。那么郎教授认为美国是怎么走出大萧条的呢?答案是二战。“……其实美国经济怎么恢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战,美国参战。你别听他讲,为了民主、自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经济萧条,不行了,这是我对他的评估。失业人口17%,多么危险的社会动荡,干脆都去打仗。美国参战之后,对各种产品的需求,消耗特别快。比如说要造一架飞机,就不只是一个机械的问题,而是螺丝钉、玻璃、塑胶。因此对于战争而言,它带动的整个需求就不是挖洞工人的一点薪水去买面包那么小的需求量,范围也不会那么窄,它带动的是整个美国的工业,各方面的需求,因为所有的工业都需要才能够造一架战斗机。而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对于各种行业的需求大幅上涨的结果,挽救了美国经济。”

各位可能会质疑,如果郎教授所言不虚,那么次贷危机中的美国不也可以发动战争来摆脱危机吗?郎教授早已料到你会这么问,郎教授帮你自问自答了:“当然很多人会问我,那你觉得现在美国会不会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问题?我认为不会,因为目前不是当时那个时代。发动战争不是这么简单的,打打伊拉克跟伊朗弥补不了62万亿的,你必须发动一场世界大战,而这是不可能的。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之下,美国如何解决问题,据说这就是奥巴马总统头发变白的真正原因。” 不过在下还保留了一个疑问:如郎教授所言,二战中消耗的军事物资和飞机坦克等装备拉动了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也就是说,是这些物资和设备的毁灭使得美国复苏而不是战争本身。那么按照郎教授的意思,美国当年根本就不需要等到二战,直接在1930年就把这些物资和设备全部炸掉,然后再造新的不就好了?按照郎教授的理论,这样产生的巨大需求不也能摆脱危机吗?或许郎教授会说,当时美国人想不到这一点啊,要是想到了他们就不用等到二战了,自己先动手就可以了。

好的,就算当时的美国人确实没想到这一点,而是碰巧遇到了二战,不经意间就摆脱了危机。那么今天的美国呢,今天的美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了吧?如果不知道,那您可以去告诉他们:亲爱的美国同胞们,快把你们的贵得要命的飞弹全部扔到大西洋去,把你们的航空母舰炸掉一半,飞机、坦克也弄到太平洋沉到海底,你们的危机就会解决,经济就复苏了! 事实上,二战当然不是美国走出大萧条的原因,战争不可能促进美国的内需内供,从而改善了美国经济,打仗对经济一定是有净损害的。在战争中花1元,其拉动的经济增长的价值一定少于1元。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乘数”小于1。空口无凭,还是用数据说话。哈佛大学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曾经发布的一篇短文《乘数的巫术》(《Voodoo Multipliers》)介绍了他对二战投入的乘数的实证研究。其研究表明乘数为0.8,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花1元,其产出的价值是0.8元。具体来说,美国二战增加了54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而经济增长了4300亿美元,乘数为0.8。原因何在?巴罗的解释是,“战争降低了国民收入,而主要的损失出自私人投资、政府非军事采购和净出口,而个人消费支出变化则很小。”参见薛兆丰文,《世界二战不是走出大萧条的原因》

至于说罗斯福新政到底是不是美国走出大萧条的原因,我们就不讨论了,这的确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即便答案是否定的,也丝毫不能说明郎教授的战争复苏学说是正确的。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打仗真能使国家富强,那也就不用提倡发展生产了,还不如让全民常年搞国际军事演习呢。 有时候,我所崇拜的郎教授是如此可爱。 郎教授的新著《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第二章标题为“亚洲泡沫大战”,讲了美国如何利用亚洲四个国家(地区)的泡沫经济对它们进行狙击获利的故事。通俗地讲,郎教授把这四个受害者看作是美国养的猪,养肥了就被美国宰掉。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四头猪是如何被养大,又是如何被美国宰杀的。在养猪和杀猪的故事上郎教授讲得很好,我也就偷一下懒,对其作部分地“参考”。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