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

第20章 第四章 寻找大牛市:巨国效应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由于历史原因,全球国家众多,大小不等,面积大的有一二千万平方公里,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多的有十几亿人,少的只有几千人。这种国别上的巨大差别常常使国力大小不同:大国再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体实力不会太差;小国再富,总有不足。科威特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被相对贫穷却面积较大的伊拉克不费吹灰之力就侵略了。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之所以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败,不仅在于美国是一个富国,而且是个大国,伊拉克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中国在近代史上那样贫弱,西方列强曾竭尽全力想瓦解中国,把中国彻底变成它们的殖民地,但未能如愿,因为中国太大。 发展经济学认为,大国发展经济具有一系列小国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国优势首先表现为综合国力。中国由于人口包袱沉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都排名靠后,但从总体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也代表了很强的实力。目前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到2009年底,中国绝大部分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跃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茶叶、大豆、甘蔗居第三。主要工业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糖、原油分列第四、第五,其他产品的位次也明显靠前了。中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了2009年的第二位。2006年初中国外汇储备突破890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更是高达2.4万亿美元。中国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员之多,堪称发展中国家之最。中国国内市场之大,使得立足于大规模生产方式之上的工业技术不会碰到与市场不相容的难题。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的后发优势。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总量上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拥有耕地15亿亩;在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至少有20多种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二,铁的储量居世界第三;在生物资源方面,南北地跨近50纬度,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品极其丰富。 作为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国家,人均存款数很低,但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居民总储蓄额和国家外汇储备却很高这就是一种实力,这种实力是许多富裕小国甚至富裕大国都无法比拟的。现在,新加坡富裕是世界上公认的,同时中国综合国力要比新加坡大几百倍也是世界公认的,从资源角度来看,甚至要大几千倍。中国、印度在人均收入很低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尖端工业,制造卫星、原子弹,这就是大国效应使然,这在那些小国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市场是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而且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从国际市场进口5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预计今后10年,中国至少将保持年均增加2500万台以上电视机,如果加上更新换代的需要,年均销量有望更大。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电视机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230万~240万台每年,如此计算,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中国就能容纳20多家左右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使电视机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9亿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必将在21世纪20年代掀起一波新的消费潮,届时将引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周期,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时代的序幕也将拉开。

尽管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指出,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大低估了中国的实际收入水平,然而就是按这种低估水平计算,中国国内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如果考虑到中国正在规划的许多新兴产业,我预判未来中国市场的扩张将无可限量。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开展,中国正在从一个被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成为一个主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自由贸易的旗手。中国和其他国家近些年来形成的巨大贸易顺差,主要是与美国、荷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竞争力比中国更强的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还会出现巨大逆差?这种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的巨国效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贸易理论,叫“新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一个国家存在着规模经济,那么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假定有两个国家,它们资源相同,但国家的经济规模不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处于优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

在人口规模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有13亿人口,这个效应在贸易上是巨大的。举例来说,如果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买得起家用电器,家用电器市场的规模应该和人口数量这个重要因素相关性更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是耐用消费品的第一大消费国。对于很多产品来讲,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到消费品,中国都是(或者说现在不是未来也将是)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占就业人口的18%,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能购买汽车、住宅等高价商品。由这个具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人群构成的市场,是中国生产能力不如很多欧美国家但在和这些国家的贸易中却能够形成相对优势的原因。所以,即使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不如很多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但中国企业却享受了巨大市场的好处。

这个巨国效应是如何增强中国的竞争力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从公元元年到1870年,中国经济总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高达33%。由于存在巨国效应,所以中国是一个有着贸易优势的国家,这个优势曾经在过去世界历史中独领风骚2000多年。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巨国效应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大量使用日本家电。但日本企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短视,当时这些不可一世的日本企业只看到中国大市场,它们实行高价策略,尽量攫取了当下利益,却无形中给了中国企业比较大的价格竞争空间。到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短短10年间,中国企业已将被日本企业占领的大部分市场收复,在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市场上,市场份额更高达60%~90%。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中国企业尽享了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家电行业的成长与发展是巨国效应的成功例证,类似例子在中国其他行业也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另一重要优势表现在工业资源方面不必绝对依赖国际贸易。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拥有工业用的主要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非燃料性矿藏也十分丰富。虽然这些资源尚不足以使中国成为资源输出大国,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供应国内工业发展所需不存在任何问题。当某些品种短缺时,中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补充。当国际市场价格适当,国内开发产量尚不充足时,中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进口一些原材料。甚至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时,如果外汇充足,中国完全可以在缩减国内产量的同时,大量增加进口。一旦国际环境中出现不利因素,中国又可以凭借自身的大国优势和潜在优势,依靠国内资源游刃有余地支持工业增长。仅就这一点来说,资源匮乏的小国除了进口之外,别无选择。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靠巨国效应,集中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156项大型骨干项目,把新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准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像“一五”期间(1953~1958年)建设156项大型骨干项目那样,像当年搞卫星、原子弹那样,现在中国又集合一个大国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探索小国难有作为的外层空间和宇航技术产业群,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宇宙技术产业群、电子技术产业群、海洋开发技术产业群、光纤技术产业群、精密材料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从而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了21世纪一些关键性技术的主动权。 中国经济的巨国效应还表现在它的高速增长期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长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通常为10~15年,在这一周期里经济年均增速在10%左右。我们可以以日本、巴西和过去曾轰动一时的亚洲“四小龙”作为例子来说明。巴西高速增长期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了这类周期增长模式的特例,高速增长期长达30年左右,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才出现了严重衰退,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后也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出现了衰退。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不禁要问,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是否也会像上述国家和地区那样出现危机?如果还将持续高速发展下去,还将持续多少年?我只能说,未来中国的巨国效应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我在这里试用城市化进程来论证。

从世界各国看,城市化进程是一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即除了工业化以外,就是城市化了。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加速,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1978~2010年的32年间,中国总人口数从12.47亿增加到13.6亿,中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陈甬军判断,预计中国201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实际上,自1998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仍然十分低。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7%,比低收入国家高,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更是相差甚远。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间将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是1.44%,这个数字表明,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加上城市自然人口增长率,每年城市要新增约2000万人口。这个数字是巨大的,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8亿~9亿,城市化率为60%左右。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慢下来,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维持在76%左右,届时城市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

从人口学考虑,中国学界有一个严重误区,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口规模将越来越大,甚至达到15亿~16亿,甚至一直膨胀下去。我以为,由于20世纪70年代人口“一胎率”政策和进入21世纪以来受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影响,中国从21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口将严重老化,并出现负增长趋势。这种趋势将在21世纪3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里加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全部死亡为止。到2050年起中国人口总数将大大减少,如果中国政府管理人口政策得当,届时中国总人口将维持在9亿~10亿这一合理水平。虽然人口总数较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巨大,但与中国过去口总数相比,中国将第一次出现较为合理的人口总数水平。加上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处于世界首位,人口负增长以及总人口的急剧减少,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前列。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总数将会达到7亿左右。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6%,时间跨度为40多年,其中城市化进程加速主要发生在2010~2020年,时间跨度至少10年。城市化是一个可以产生巨大需求的社会现象,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他说城市化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现代史也表明,城市化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支撑。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当前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便可以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认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70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0年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7年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达到1万亿美元,随后的情况怎样演变呢?我们注意到,当达到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后,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日本的城市化率是64%,而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2%。直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397983亿元人民币(约合6.04万亿美元),城市化率却只有不到50%。这个巨大差异体现的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巨大潜能。我们预判,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增加到10亿,未来20年中国会建造2万~5万座摩天大楼,等于10个纽约市的大楼数。到2025年,超过170座城市需要公共交通系统,是欧洲的两倍还多。这是世界公共交通史上最繁荣的一幕。 中国从现在起每年将有2000多万的城市新增人口,需要与之配套的设施之多是可以想见的,比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住房等。与此相对应的是钢材、水泥、能源、电力需求激增,这些又加快了经济重工业化的进程。重工业化的加快发展,特别是汽车社会的来临,将继续加剧与传统城市结构的矛盾,进而推动新的城市化进程,为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契机。这个需求每年需要上万亿元的投资,而这样巨大的需求将在中国持续至少20年。巨大的需求必将成为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中国组团式城市群的崛起。所谓组团,是指区域内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域的城市之间形成网状联系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也就是以城际合作、城乡一体的形式,在使区域经济生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每个城市都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组团式城市群已率先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地区形成,而且这种经济区的发展由南向北逐渐展开。当上述“三维制高点”在中国成熟与完备后,将占全国人口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工业总产值的90%、进出口总额的95%,即以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实现全国相对均衡的进步。依据计算,有可能使用国土面积的20%,创造中国财富总量的80%,彻底减轻全国其余高达80%国土上的发展重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由此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组团式城市群战略中,令人瞩目的就是长江三角洲的15个城市打造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15个城市组成。15个城市的市长于2004年2月15~16日会聚南京举行会议,讨论如何联手打造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这个名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市长峰会”的会议,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重点讨论“世博经济与长三角经济合作”,并协商解决八方面问题,包括培育并建立区域性科技市场、推动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早在1976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世界存在“六大城市群”观点时,就已经把中国的长三角列入世界的前六大城市群之一,其他五大城市群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而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则为第六大城市群,由上海、浙江、江苏3个省市的沿江地区及杭州湾地区的城市构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超过7400万,面积1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占了4个,接近半数。长三角地区只占全中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在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率超过了32%。 珠江三角洲是未来中国另一个世界最大的“巨型城市”。如果形成,珠江三角洲附近的9个城市将合而为一。据悉,中国已有了规划。即将诞生的这个超级城市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的中心,范围将从广州一直延伸到深圳,包括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惠州和肇庆。该计划将在未来6年内完成,合并后该地区将成为一个覆盖16000平方英里的生活区域,足有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6倍,城市人口也将超过4000万。此外,正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的高铁将总长3100公里沿线的这些城市连接起来。未来,这个区域还将有150项改善基础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能源、水力以及电信等。 对中国巨国效应的分析,我的结论是:中国未来经济保守地说还将高速增长10年。当然,在这期间,我们并不排除由于外力因素(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世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使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的情况存在。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