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

第25章 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中国和印度,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率,印度自20世纪80年来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保持在6%左右。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样化及战略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期待。我们预判,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 以往全球遭遇经济衰退时,都是美国引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走出低迷;而如今,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首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带领西方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复苏。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加速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而亚洲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经济学家很早就预测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其经济影响力迟早要超过美国。如今看来,世界经济领导者之位易主可能来得比预想的要早,尽管美国经济总量目前仍是中国的两倍还多。而这种转变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说,其影响要超出单纯的经济复苏。瑞士银行驻纽约首席经济师尼尔·索斯表示,经济重心的转移已持续一段时间,但此次衰退是一个转折点,正在带动世界应对危机的是亚洲而不是美国,这是史无前例的。

花旗集团欧洲经济研究主管迈克尔·桑德斯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低迷和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中,美国都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那时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应对经济衰退。不过,近年来,受益于和西方国家的巨额贸易盈余,中国已拥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力地巩固了其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国的地位。 美欧经济复苏得益于亚洲经济的活跃。2009年上半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主要的贸易伙伴,欧洲制造商也正在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德国出口商协会国际部负责人延斯·纳格尔表示:“我们在对美贸易中失去的东西,可以在中国找到。” 美国经济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恢复增长,这得益于中国和亚洲经济活力的提升。此外,中国有可能继续买进美国国债,美国目前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刺激计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首席经济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蒙·约翰逊指出:“虽说亚洲的世界地位相对较低,但它反映了世界的变化方向,经济实力正在转化为政治力量。” 我们对世界上700多个城市,使用谷歌软件监测它们在全球的经济活动。30年前经济重心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在美国和西欧,因为基本上是这两大地区主宰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过去30年里,全球经济重心已东移了2000公里,东移了地球半径的1/3,不再在大西洋的中心了。如果把城市标出来,那么北京、上海在右边,而旧金山、华盛顿、纽约在左边,连起来就是世界经济重心的一个转移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发生什么?就是全球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的转移,随着上海、深圳、北京在全球经济当中越来越重要,这个重心将继续转移。

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体现了全球经济和金融中心的转移。首先,全球经济重心东移,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时。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及东亚经济的表现都大大超过美国经济,更超过了西欧经济。 随着这个趋势的出现,还有一个新的趋势日益明朗,那就是中国和东亚正在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重心向这些地方转移,这些地方的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将脱贫,并跻身中产阶层,他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需要更多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消费,要买车,要买电脑,要上网,要享受其他东西,这些需求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 世界重心进一步向东方转移,源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中国在风机和太阳能发电的电板方面,已经是世界上主要的产销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到中国来学习什么叫做清洁技术、什么是清洁能源。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美欧经济复苏困难重重,结论便是:全球重心已经向中国转移。 我认为,全球重心向中国转移需要一个过程。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189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高居世界第一,但当时美国才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经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慢慢进入世界强国的“核心圈”,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才真正开始成为世界重心。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3,要成为世界重心,必将经历更加漫长的过程。 当前,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的话语权与经济实力并不相称。例如,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份额仅为3.72%,屈居第六位。而美国一国拥有超过15%以上的份额,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立场主张和利益诉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为美元,特别是持有近9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却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提供庞大的低息贷款和补贴,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体现。可见,老牌的发达经济体美欧仍然牢牢占据着世界重心的地位。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升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不可否认。但同时应该看到,西方一些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并不愿意让世界重心向中国转移,它们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恐慌并心存戒备。 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稀释”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人口多、底子薄、内部差距大”的现实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4200美元。按人均购买力计算,美国位列世界前10,日本位列前20,中国则排在第95位。

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尚有1.5亿贫困人口。即使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也仍有4300万贫困人口,接近韩国的总人口。 在社会发展成熟度方面,中国仍处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中期阶段,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仅为0.772,居世界第92位。 中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仍面临发展和完善的艰巨任务,公共福利事业水平整体低下。例如,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40多美元,约为美国的1/64,日本的1/30。 中国在科技创新的国际较量中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科技投入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08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明显低于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产业和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尚未脱离量大质低、本多利薄的阶段。出口行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20%。 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仍然面临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并不具备成为世界重心的能力和条件。中国未来仍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