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最牛投资客

第18章 创投这条路也不好走

最牛投资客 周德文 2791 2018-03-18
既然创投面前铺就了一条宽敞的利润之路,温州资本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这个领域砸钱呢? 非也!创投这条路也不好走。 创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风险投资”。顾名思义,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投资项目。因为对于投资家来说,你得寻找合适的项目,如果项目选择不当的话,也可能赔得血本无归。除此之外,投资家还要与企业协商谈判,双方弄清楚彼此的权力和义务,明细各自的责任,最终签署合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企业家的人品,都是投资者所要综合考察的对象,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现令人头大的后果。 然而,对温州资本来说,这些还不是创投的最大困难。困难来自于温州人内部。 温州人虽然善于投资,并且拥有雄厚的资本,但长期以来,温州人自己有一种近乎“缺陷”式的投资思维,这些“缺陷”,让温州式创投更难做。

缺陷一、温州人不易相信别人。 温州人内部,彼此是非常信任的,同乡之前借钱根本不需打欠条,通过商会筹钱也不需要签订合同,一切都靠温州人的自觉,凭借自己的信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对于非温州人,温州人就没这么慷慨了。 有一位接受投资的企业家,王某,听说温州人对创投很感兴趣,就怀揣自己的项目书来到温州,来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无法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不是项目本身不够好,而是自己非温州人。 在别人的点拨下,王某才知道:全国已经有很多像他这样来温州寻求融资的创业者,但成功的人很少。原因就在于很难赢得温州商人的信任,除非创业者自己能找到一位在温州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或者企业也参与自己的投资项目,其他投资者才会跟进投资。

即使成功获得融资的创业者,也不能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温州人会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项目的进展,那口气,好想颇不放心将自己资本交给你,更有甚者,那些一点一滴打下资本江山的温州老板们,其实根本看不起创业者的管理方式。 听到这里,王某只好无奈地返回,不再对温州资本抱希望。 其实不管是需要商界领袖或企业参与的苛刻条件也好,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项目进展也罢,或者看不上企业家的团队,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温州人不信任外地人。这样做的后果,要么是找不到可投资的企业,要么是跟合伙人交钱不交心,这两种结果,都是不利于温州资本的发展壮大。最后,无奈的温州人只好拿钱投资自己的企业,温州资本只在温州人一个小范围内发展,生长速度自然很有限。

所以我认为,温州人若想在创投领域做出一番事业,首先必须克服这种“不信任外地人”的思想,尝试着对外地人敞开怀抱。只有这样,温州资本的投资领域才会更广泛,在创投的路上才会走得更远。 如果实在担心异地企业的信誉,可以事先对该企业做一个全面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多方打听企业家的口碑甚至家庭情况。这样对自己的投资项目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接下来的合作,风险才会更低。况且知己知彼,合作也会很顺利。 但这种多方调查才确定下来的合作,前提仍然是信任对方,给对方一个机会,不要一听是外地的企业就拒之门外,此举无异于闭目塞听,扼杀温州资本的发展机会。 缺陷二、温州人有“急功近利”的毛病。 回首温州人的发家史,发现温州人做生意有一个特点:所从事的都是小商品但却拥有大市场的产业。

如鞋子,至今仍然是温州最重要的产业。这个生意很小,一双鞋所赚的钱绝不会超过一台电脑的利润,但它却比电脑具有更大的市场。虽然现代化的办公离不开电脑,但与鞋子比起来,显然它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鞋子,这就是所谓的大市场。 这种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大,盈利快,这也是生活必需品的性质所确定的。推而广之,温州人的其他实业也都是如此,扣子、打火机、服装、电器,等等,都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市场空间比较大,温州人能很快盈利。 再到后来,随着温州资本的强大,温州人所投资的产业更广泛一些,包括煤炭、房子、石油等等。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产业,温州人对它们的看重,并不是因为对某一行业的爱好或者兴趣,也没有想过做大这个行业,而是基于一种高利润的思维。

典型的对比如德国人卡儿本茨,他投资汽车行业,是因为他对汽车感兴趣,所以长久地投资这一行,这才有了今天的奔驰。温州人却没有这样的投资思维,至少从目前的形式上来看,温州难以出现一个“石油大王”或者“煤炭大王”。当投资失利的时候,可能就失去了继续坚持下去的愿望,直接转投其他更有利润的领域。 无论是小商品也好,大行业也好,温州人的投资思维只有一个:一切以盈利为目标。这个思维,一方面,为温州人转来了大笔的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温州人继续将事业做强做大的进程,可以说已经成了温州资本的一个“瓶颈”。 一切以盈利为目标,不可避免会导致急功近利,从长远上来说,必然会导致温州资本为了利润而毁掉一些从长远来看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在创投的领域,是有其要忌讳的。

创投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从投入资金到获利,一般需要七八年甚至10年。但对于将利润看得很重的温州老板们来说,可能只有一两年的耐性。在这一两年时间里,一些性急的老板可能还会催促项目的负责人。这样只会造成三种结果: 1.逼迫负责人做一些内部违法交易,造成市盈率腐败; 2.负责人无法达成目标,被迫(卷款)逃走,终止双方合同。 3.逼迫负责人炒股权,背离合作初衷。 这三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会对投资人带来资本损害。 因此,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如果只考虑到短期内的赢利,我建议温州的老板们,最好不要轻易涉足创投领域,也不要看别人在创投领域赚钱了也心痒痒地跟风。毕竟,创投利润高,风险也大。 除了这两大缺陷,我再讲一条在创投时也注意的事项:与同行增进联系。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因此有些投资者可能就不屑与同行联系。但兵法上还有一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投资者多与同行保持联系,有时候可能还会获得意外收获。 一位姓晋的温州老板,他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股东,负责私募股权投资,也是创投的一种形式。谈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晋先生毫不客气地说:“要不是我防范得严,他(合作伙伴)早就卷款逃走了。” 合作伙伴怎么会做出这等有违契约精神的事呢? 面对大家的质疑,晋先生毫不犹豫地拿出证据:“他在此之前已经上了十几家创投的黑名单,可能他不知道我们这些创投公司同行有很多密切关系。我就是当初没对他全面考察一番,看了他的项目还不错,就直接投资了。” 接下来的事怎么办?晋先生也不想双方闹得太僵,要么对方自动终止合约,赔偿自己损失,要么按照合同上所规定好的,履行彼此的责任,否则他别想从自己手中拿到一分钱。

晋老板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创投公司之间需要经常沟通,虽然大家可能会对一些项目上产生竞争,但保持经常的联系,很容易获得这个领域内的消息,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风险。 此外,除了这三点影响创投的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的恶炒等等。这些突发的因素,都会增加创投的难度,投资们必须有相当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如果没有十足的信心,没有足够的资金,我建议也不要轻易投资这个领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