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政治经济 大国旋律

第49章 中国对外战略必须同时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

大国旋律 叶教慎 3307 2018-03-18
我们是否可以深入讨论一下文化问题,讨论一下经济崛起与文化崛起的关系,讨论一下文化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 经济崛起与文化崛起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崛起就没有文化崛起。有了经济崛起,就不能没有文化崛起。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外战略必须同时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资源,以确保战略机遇期目标的实现。重视对外战略中文化的作用,能使中国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对外政策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对我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那么,我们国家的文化立场是怎样的? 中国的文化立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是一致的,这就是: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并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就是支持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来自于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提倡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提倡文化多样性具有很大意义。首先,它符合世界的真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人类的历史从彼此隔绝走向交往融通,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在未来可能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挑战时,多样文化可能提供不同的应对方案,保护人类免于灾难。其次,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各种文化应当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坚决反对任何种类的文化中心主义在今天应是毫无疑问的。当前特别要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美国文化中心主义。自从西方列强对全球实行殖民主义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便成为征服和扩张的文化武器。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变得更加隐蔽了,经常以“普世价值论”的面貌出现,其实质未变,仍要保持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主导性。其中美国文化中心论最为咄咄逼人,更应引起警惕。发展中国家鼓吹文化中心主义的也大有人在,尽管其中某些人的目的是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但文化中心主义仍是错误的和有害的。相对于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多样性的立场显然是一种重大的进步。

提倡文化多样性的立场是否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 文化多样性的立场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只有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它,才能够弥补其缺陷。首先,承认文化多样性与目前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充满信心地建立了一系列民族-国家。尽管冷战造成两大阵营的对峙,但对民族-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概念却是相似的。在民族-国家内部,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但是,一个民族跨国分布和一个国家内具有多种民族却是普遍的现象。 那时,各国政府提倡一种相对简化的“一个民族主义”,文化多样性受到忽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在许多地方,民族因文化而分裂,国家则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倾向于地区化和全球化,民族-国家受到了普遍质疑。与此同时,片面强调、利用和动员文化多样性却具有破坏性,不仅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冲突和内战,也溢出到地区,导致更大范围的不稳和动荡。正如美国学者克劳福德·杨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重新获得重视,是为了发现民族主义和民族整合的障碍,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维度去理解种族冲突。

后冷战时代的文化多样性是否会严重影响民族-国家的存在? 虽然冷战结束后出现了文化多样性的新情况,民族-国家仍然是现代国际体系中最重要和基本的因素,并且将在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建设和民族认同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部族主义、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和分裂主义还很强大,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存在和安全。发达国家的体制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实施鼓励文化多样性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则还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必须处理民族整合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一方面,必须教育人民效忠国家,分享国家的崇高目标,以自己的公民权而自豪;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和思想流派的丰富多彩。应当看到,中华文化包容了以上所有的多样性,鼓励和扶植多样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中充分发展,都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中华文化仅看做汉族文化或者儒家文化,是片面的、狭隘的、错误的。遗忘台湾的地方文化也是不对的。更值得我国对外战略注意的是跨国民族、宗教和文化的敏感性。民族-国家的界定是晚近之事,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形成却历史悠久,两者并不吻合。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激起感情上的恶感,甚至影响国家间关系。其次,文化多样性强调各种文化一律平等,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还不能使人们对各种事物做出判断。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是根据事物的是非曲直来决定政策,如何判断是非曲折,显然要使用价值观判断,文化多样性并未提供给人判断的标准。众所周知,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文化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今天现代化的差异中也包括文化现代化的差异。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差异,就是判断文化的先进和落后的时代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同情和支持,但是不能因此而无视文化的先进和落后。对发展中国家中的文化落后性也应当正视,尤其对中国存在的丑陋现象的文化根源,更应严肃反思和批判。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文化落后的历史性原因才会消退。

我去河北沧州吴桥“江湖文化城”参观杂技博物馆时发现,某省委前领导署名的前言中竟将“杂技”与“先进文化”相提并论,画上等号。 看来这位领导对什么是“先进文化”,还不甚了解。事实上,每一种文化内部都有精华和糟粕,有时甚至会混在一起,难以分辨。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国家,孝顺父母,自然是文化精华,但是愚忠误国,愚孝扼杀人性,也是不争的事实。每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如何区分呢?主张文化多样性是否就对精华和糟粕都照单全收呢?显然不是。文化多样性没有提供判断和区分的标准,应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判断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华,哪些是必须批判抛弃的糟粕。判断的标准不是西方还是东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文化的先进性还是落后性。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对本国文化给予积极评价,而对缺陷认识不到或估计不足甚至反以为美,因此持有文化开放的态度,在与其他文化比较中认识自身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讲多样性的同时是否也还需要讲统一性?毕竟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是既讲矛盾的特殊性,又讲矛盾的普遍性。 这是自然的。人类需要多样性,也需要统一性。赋予某种文化普遍性是不能被各国所接受的,因为历史上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每个国家只须照此办理才能成功。反之,如果把特殊性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也会造成不同文化思想交流的巨大障碍。彻底的多样性坚持每种文化的独特性,最多只能承认各国文化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更多的东西,至多只是把各种文化等量齐观,而这又将在复杂的事实前碰壁,因为事实上它们无法等同。更重要的是,对每一种文化的特殊性强调过头,只能导致文化冲突一触即发的危险局面。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认为,人类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极限,缺乏整合实际上会任意把某种一致性强加于人,从而损害多样性。没有整合就没有最深远意义上的生长、进化和发展。统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在多样性基础上的飞跃。它给每种文化以历史的机遇。正如日本宇野重昭教授所指出的,每种文化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要向着全人类的方向,使自己的特殊性更加普遍化。普遍化不能像西方列强所做的,以实力把自己的特殊性作为人类的普遍性,也不能强加于人,似乎承担什么天定使命。各种文化一定会在解决人类共同课题中不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形成普遍性。各国都应确立追求普遍性的共同意识,抓住文化自我更新的机遇。目前中国对外战略中还比较缺乏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意识,在中国和平崛起、日益发挥更大的地区和世界作用时,有无这种意识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目前只有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实际上,每种文化都具有普遍化的潜力。如果中国、印度、埃及、南非、巴西等国家都在文化现代化后贡献出自己的优秀价值观,变为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就会大大上升一步。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