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科普学习 中国古代武术

第21章 第六章 武德

中国古代武术 任海 1116 2018-03-20
中国古代武术的一切招法都是以如何打败对手为出发点的。因此,武术动作是在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做了彻底的分析之后,针对人体各个环节的弱点设计出来的。虽然,在战场上千军万马的集团厮杀中,武术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单人格斗中,它确实是可以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锐利武器。但是,有意思的是,这种专为打人设计的武术,其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伤害对手,而是出于自卫,制止对手的攻击行动。就像中文的“武”字,由“止”和“戈”两字组成。意思是“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汉书·武五子传赞》)。因此,真正的武术家出手总是非常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出手,不到万分危急不用险招。如,在少林武术中有“八打八不打”的说法,所谓“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髌骨),八打破骨千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可以看出,“八打”之处均为不至造成严重伤害而又能控制住对手的部位,凡是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

“少林七十二艺”也强调,武术技击“尚德不尚力”,推尚道德,而非推尚武力,因此重守不重攻。练习七十二艺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即使功夫练到很深的程度,也只可用于自卫,千万不可以逞意气,好勇斗狠。 正因为武术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好人可以用它来惩恶扶正,伸张正义,坏人也可以利用它来行凶作恶,伤害善良,因此,武术家们在选择弟子、传授武技时都把有没有道德列为首要标准。明代内家拳有对五种人不传的规定,这五种人是用心险恶的阴谋家、喜欢斗殴打架的莽汉、酗酒成性的酒鬼、喜欢显示卖弄的浅薄之徒和不能吃苦的愚钝的人(黄百家《内家拳法》)。峨眉枪法也强调传授武技时选择人的重要性,不能传给不仁不义的人(《峨眉枪法·戒谨》)。永春白鹤拳规定不能给不知礼貌的人教拳(《永春白鹤拳·拳谱》)。昆吾剑也有人品不端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等规矩。(《昆吾剑箴言》)

太极拳的打穴法也有“八不传”的规矩,即不传给不忠不孝之人、根底不好之人、心术不正之人、卤莽灭裂之人、目中无人之人、无礼无恩之人、反复无常之人、得易失易之人。只有确认学艺人是“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才能将这些功夫传给他。(《太极拳谱》卷八《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