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金瓯缺4

第14章 第一节

金瓯缺4 徐兴业 2941 2018-03-13
民抄王黼之家大快人心以后的第三天,城上又传来令人振奋的大喜讯。 这天早晨,在万胜门城头巡城瞭敌的守军,发现金明池、琼林苑附近有一彪人马风驰电掣而来。沿途的金军出队阻击,当不得他们一阵扑杀,枪挑箭射,金军纷纷败散,不敢追击。这彪人马疾如飞风般冲到城脚下,高声叫门。 城上守军急忙禀告大将姚友仲、何庆彦。姚友仲认得城下带头的将领是西军统制吴革,连忙放下吊桥,开门迎接他们进来。 他们从前天晚晌开始,一天二夜中,疾驰了四五百里路。从今晨开始,五六个时辰中间没有吃过一点东西。他们每个人都被厚厚的灰尘罩了起来,各色战袍和发壳的铁甲都蒙上了灰尘。连刚溅上不久的血迹也被一层层新的灰尘遮盖了。他们浑身上下,连人带马,都是灰的。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却是发旺的,只要扑去这层灰尘,就露出辉煌的脸和发光、发亮的眼晴。

吴革回过头去清点人马,二十个战士,一个不少,二十匹战马,一匹不伤,不由得发出一声由衷的呼喊。 他们是西北军统帅老种经略相公派来的先遣部队。他们捎来了老种经略相公本人及大队军马将于日内晋京勤王的蜡丸。 第一次伐辽战争失败以后,种师道被撤去都统制之职,责授为右卫将军并降为一个州的知州的低位。不过军队中仍把他看成为统帅。他仍在一定的范围内执行统帅的任务。而对他十分嫉视的枢密院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 金人入寇的消息传到西北后,深知朝廷空虚的西军诸将领不待朝命,就陆续自动起兵勤王。种师道仍然是他们的统帅,他的兄弟秦凤路经略使种师中也跟随他一起勤王东下。在路上种师道檄调熙河路大将姚平仲随征。姚平仲的父亲熙河路经略使姚古虽因争都统制的地位与种师道有芥蒂。种师道却非常赏识姚平仲的将才,非要他参加勤王军不可。

西军中另一名声名煊赫的大将杨可世,在伐辽战争中多著勋劳,复员回西北的两年中,不幸身患疯瘫,不得离床,只好派他的兄弟杨可胜统率所部泾原军随种师道出征,杨可世是个“力战型”的猛将,在战场上暗哑叱咤、风云变色。杨可胜与乃兄相反,足智多谋,深明韬略。种师道知人善用。提拔杨可胜为全军参谋,万事都与他商量了再行。 勤王军的阵容还是相当完整的。只可惜原任总参谋赵隆现在陇右都护任上,一时檄调不及。还有英勇善战,而又恂恂儒雅,能辑和诸将,不愧为大将之才的刘锜,也在陇右副都护任上。他们远处西陲,消息不灵,再加上那里也是多事之秋,不能无人照顾。种师道再三考虑后,最后还是放弃了把他们调来随军勤王的想法,让他们留在当地,负责一方面的军事。事后证明,不让赵隆、刘锜随军确是勤王军的重大损失。

正月初二,金军突破黄河防线,梁方平、何灌所部逃散。京师几无可用之兵,朝廷震恐,渊圣急诏种师道勤王东来。正月初六,守城之议既决,渊圣又手诏急征西兵勤王,又一连发下五六道金字牌勾兵陇西。这些诏旨和金字牌都被胆大包天的内监们隐匿了。种师道在路上既未听到军事上的确息,也没有接到朝廷的诏旨,未知朝廷的意向如何,不敢急进。直到行至洛阳时,才知道金朝粘罕一军胶着在太原城下,未能南下,斡离不一军却已突至大河以南,东京城已受围攻。有人劝种师道持重,认为“敌势重而我以轻兵犯之,必败。一败则四方勤王之师解体,不如且驻汜水关观望,以图全胜”。这种说法,从军事观点来看,也不无理由。但它忽略了一个要点:如果京师无西兵之勤王,猝被攻陷,则全国岂不解体?国家解体了,又何有于西军?杨可胜断然驳斥了这种只图一军安全而不顾国家危亡的谬论。他建议先派人到京师通报:“使我有一骑到京师,报以大军续到,则京师之气自振,然后再图破敌之计。”

种师道也知道京师军民盼望勤王军就如大旱之望云霓。当下他毅然采纳了杨可胜的建议,即多次派勇锐请战、愿充先行的统制官吴革率领二十名敢死的铁骑作为先驱诣京报信,然后自己亲率大军兼程而进,准备二三天内到达东京。鉴于金军势大,吴革作了最坏的估计,把此行的任务明白宣告给二十名铁骑,叮嘱他们即使只剩下一人一骑到达城下,也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守军。 二十名铁骑不负主帅的委托,全军安全到达,完成了通报的任务。这个消息,果然振动了京师,全城军民欢呼“救星到了!” 李纲更是积极做好迎接大军的准备,他派沈琯、吴革每天在城头上瞭望。只隔了两天,沈琯远远看见西北角上尘头大起,旌旗飞扬,知道大军已到,急忙飞报李纲。李纲全身披挂,在二百名“敢战士”的保护下,大开万胜门,出城迎待。不久,种师道拍马来到,两人在城门口厮见了,彼此行了礼。种师道威重,李纲英锐,神态都有过人之处。两人会见,犹如两条曲折奔流的大河,在某一处交叉点上会合了,飞腾流泻,气象万千。李纲满面兴奋,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种师道表面上虽然不露声色,对李纲这些日子在围城中的作为也有所闻,此时又亲眼看到城门口的布置有法,心中也很敬佩。

两人见面后,彼此又介绍了随行的将佐幕僚。守城的禁军将领如何灌、何庆彦、姚友仲等都出身西军,何庆彦还是种师道的直属部下,对种师道之来,久在盼望之中,一旦见了面,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种师道手下的主要将佐,李纲过去虽未见过面,却多曾听说他们的名声,今天都能相见了,十分高兴,不免要说些久慕英名一类的话。然后动问:“如何不见令弟小种经略相公?” “舍弟统率后军续进,估计还须旬日才得到京。” 李纲又问起刘锜和赵隆,种师道也都一一作答。 双方见礼毕,种师道调拨人马,让杨可胜率领一部泾原军的精锐,驻扎在城外金明池、琼林苑一带。与城内的守军形成犄角之势。种师道亲统大军入城。 按照李纲建议,大军入城后,要在东京城内和城头上各巡行一周以安定民心、鼓舞士气、威慑敌军。这项建议,深合机宜,种师道完全同意。他们商量出一个大军入城的隆重仪式。除杨可胜所部外,七万多名勤王军全部参加这个仪式。一而绣着“种”字的大旗前导,擎旗的旗手缓缓而进,西军各将领翼护在两侧,也乘骑缓行。队伍中间一乘露顶的肩舆内坐着统帅种师道。他神气威严,态度从容,不断向夹道欢呼的东京军民颔首为礼,还不时举起手来向观众招呼致意,好象与他们非常熟悉。在他们后面才是兵甲鲜明、步伐整齐的七万名步骑军。东京人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一支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大部队。他们奔走相告:“老种经略相公十万勤王军来到,东京城可保无虞了。”

这一天直接看见种师道,或者受到他的注目,向他举手为礼的军民,固然感到无上光荣;即使挤在人丛背后,看不见种师道术人,只看到擎着大旗的旗手和抬着肩舆的舆夫,也同样感到非常兴奋。似乎依靠种师道的一道眼光、一个动作、一乘肩舆、一面大旗,就可以在百万东京人民的心里建造起一道坚固的长城。并不是种师道的容貌、动作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也并非他的大旗、肩舆会产生什么神奇的作用,而是他的威名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他是大家公认的救星、福星。有了种师道,东京就得救了,东京人民就有福了。 勤王军的来到,不但鼓舞士气,安定人心,也确实起到威慑敌军的作用。这几天金使王汭来到朝廷勒索“犒设之费”。他仗着斡离不之威,咆哮朝堂,斥骂宰相,对渊圣本人也傲慢无礼,动不动就威胁说:“赵官家,你手下人行事如此怠慢,惹得太子郎君性起,攻破城门,鸡犬不留,玉石俱焚,那时悔之晚矣!”今天王汭听说种师道带着十万勤王军来到,居然在金殿上向渊圣皇帝跪着磕了一个从来没有磕过的响头。后来渊圣接见种师道时,得意地说:“彼特为卿屈膝耳!”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