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那时汉朝3 汉武雄风·逐鹿四方

第56章 五、李广:悲壮落幕

公元前119年,夏天,西北的天空上出现了长星。长星出现,是战争的征兆。果然,这年夏天,刘彻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就准备对匈奴发动总进攻,进行了讨论。 刘彻认为,按那个吃了汉朝回扣,又逃回老家的赵信想法,以为搬家漠北,汉朝就不敢大举进攻。现在,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打到漠北匈奴老巢,彻底解决匈奴后患。 刘彻的建议,得到了诸位将军的一致拥护。 于是,漠北决战,就此拉开序幕。此次作战,汉朝有两个作战军团。一个军团由卫青率领,另外一个由霍去病统领。此次远征,刘彻替他们准备了十万匹强悍好马。 有必要说明一下,刘彻给卫青和霍去病配备的战马,简称粟马。所谓粟马,就是食小米的马。此种马与食草马相比,体格更加强壮。

十万战马,卫青和霍去病各得一半。除此之外,他们官员拥有的私马,也全拿出来使用了,有四万匹。汉朝后勤有数十万人,负责向前方运输粮食。 在作战分配方面,霍去病率领的是汉朝特种部队,计划从定襄出发,远袭匈奴单于主力;卫青的部队,计划从代郡出发,目标是匈奴左贤王。 刘彻下了死命令,此次出发,力求决战!! 计划赶不上变化。两军即将出发时,刘彻突然做了一个重大调整。刘彻之所以调整军队,是因为收到可靠的情报。这个情报,是匈奴俘虏提供的。说是匈奴单于又搬家了,方向在东边。 事实上,这个情报是正确的。 伊稚斜单于之所以搬家,还是听了赵信的话。赵信认为,汉军既然是力求决战而来。既来之,则殴之。陈兵列阵,等他们就是了。

赵信此招就叫,以逸待劳。事实上,古往今来,任何漂亮的战争理论,都是经不住实践考验的。很快地,有人就告诉他,他的设想是不成立的。 刘彻认为,既然匈奴都做好决战。那就好办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硬打硬。于是他决定,改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让卫青的主力部队来搞定匈奴单于。 正当卫青准备出发时,有一个人赖着他,说一定要跟着出去参战。 这个人,竟然是李广。 李广本来不被安排在此次出征名单,原因只有一个,他老了。但是,李广却不肯认老。他十四岁就参军,今年他已经六十余岁。对他来说,人生最黄金的时间,都献给了打击匈奴的事业。四十多年,多少次死里逃生都过来了,他还有什么是不能跨过的呢。 况且,此征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求决战的最后时刻。一个以战争为生命事业的将军,他的一生能经历多少次决战?李广一生骑在马背上,被摔过多少次,难道就此甘心没世了吗?这当然不能。

所以,他要参加决战,这不仅是对匈奴的决战,亦是对自己的决战。 然而,李广执意出战,这让卫青很为难。因为,不让他出战,这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皇帝刘彻的意思。刘彻认为,李广不但老了,而且晦气还特重。多少年来,他屡屡出战,不是亡命而归,就是多人出去,少人归来。此次,决战当前,他怎么样,都不能让李广的晦气,坏了汉军的好事。 那怎么办?人家李广打了几十年战争,从来都不怕死。况且,他是三朝武将,不让他出去见世面,也的确说不过去。 然而,卫青思前想后,还是同意了让李广跟随出战。但是,他有一个条件,李广不能打前锋。在这点上,卫青和刘彻的意见空前统一。 李广不能打前锋,完全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李广太冒进,如果让他打前锋,有可能会坏事。于是卫青打发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一起,从东边出发,约期会合。

卫青此中调整,李广立即表现出十万分的不满意。首先,他打了几十年的前锋,你叫他去打后卫,这叫他适应吗?这不仅仅是否适应的问题,更是面子问题。这就仿佛足球场上,教练叫一个前锋射手,回去打后卫,你说他架子往哪里摆? 其次,战争上要建功立业,后卫的可能性很小。这就好像球场上,后卫只是给人家传球的。而前锋才是射门的,射门的人往往就被人记住了名字,后卫的人往往就成垫背的。李广打了一辈子战,经历七十余大小战役,他什么时候给人家垫过背呢? 所以,李广不但要参战,卫青还必须给他留一个打前锋的位置。这是一个建功立业,扭转乾坤,获功封侯,扳回他常败将军名声的最佳时机。 李广再度请求卫青,说道:我参战,目的就是要打前锋。你现在突然将我调至打后卫,真的很不适合。我十六岁就参加对匈奴作战,等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和匈奴直面作战。我愿充当前锋,就算拼了老命,也要将单于捉回来见大将军。

卫青也是军人,李广的心情,他当然懂得。正因为懂得,所以用心良苦。孰不知,此次作战,对李广本人重要,对汉朝天下更是重要。此次出征是决战,要实现匈奴一次性死亡,而不是小打小闹。根据李广向来的性格,在应对如此重要的战争,放在前锋位置,相当的不合适。 所以最后,卫青还是拒绝了李广的请求。 李广一听打前锋没戏,当即就怒了。突然地,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公孙敖。公孙敖竟然也被卫青安排打前锋。 只要不傻的人,都能看出,卫青这是将机会留给了公孙敖兄弟。祁连山之战,公孙敖迷路失望,被废为庶人。他也太需要一个翻盘的机会了。 说了半天,原来前锋的指标是被公孙敖抢了。李广一看,更加郁闷,一肚子气没办法发泄。然而,他还是无话可说,气呼呼地离开了卫青的将军帐。

大军出发了。卫青拔出塞外千里余,渡过茫茫沙漠,找到了匈奴单于。正如情报所说,匈奴伊稚斜单于已经陈兵摆阵,早等得不耐烦了。 是的,汉军千里奔袭,疲惫不堪,对匈奴来说,这是决战的最佳时机。 反过来说,如果匈奴突然发动袭击,这对汉军来说,那是相当不利的。事实上,最让卫青担心的还不是此事。他担心的是,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迟迟未到。 看样子,李广一行人,又在沙漠里迷路了。 然而,战争已经等不及了。首先,卫青命令战士们,用武刚车围成一个坚固的阵地。所谓武刚车,就是铁甲车。四面围定,汉军全部潜伏在铁阵之内。紧接着,卫青命令五千人,发动了进攻。 匈奴出动了万余骑兵与汉军对砍。双方缠斗,砍得天昏地暗。没想到,正当双方打得正欢时,沙漠里却发生了一幕让匈奴单于始料不及的事。

原来是,沙漠起风了。 大风卷起沙子满天飞,一片黑暗,敌我不分。更让匈奴单于始料不到的事,还在后面。趁着黑乎乎的风沙,卫青命令打开铁阵,分成两部分,包围匈奴。 伊稚斜单于这才发现,他上当了。 卫青五千骑兵,不过是个诱饵。根据他多年的作战经验,汉军人多马肥,他们根本就不是对手。要打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出路,就是开溜。 于是,伊稚斜抛下队伍,率着一百号兄弟,突围逃去。 这时,汉军和匈奴兵还在砍架,一直砍到黄昏。最后,匈奴兵发现头不见了,无心恋战,纷纷溃散。卫青收拾战场,竟然不见匈奴单于的影子。后来抓来匈奴俘虏一问,原来黄昏之前,单于早就向西北方向溜号了。 卫青决定派轻骑追去,自己大部队走在后面。卫青不得休息,连夜追赶匈奴单于。

第二天早上,走了两百余里,亦没找到匈奴的影子。但是,沿路可见匈奴百姓。卫青断定,匈奴单于的本部,肯定就在前面。 卫青再向西挺进,没想到,还真被他找到好东西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赵信城。 赵信城,位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市东南。卫青抵达漠北之前,赵信已经使人将匈奴粮食全都搬入城内。没想到,赵信以逸待劳的计策没得逞,连老巢都被卫青找到了。 卫青部队进入赵信城,待了一天。最后,将赵信城的粮食全部打包,然后烧城,回家。 当卫青率军越过翰海沙漠南路时,这时传来消息,李广等两位打后卫的将军找到了。卫青马上将秘书长(长史)召来,叫他准备些酒菜,替他去问候李广。 说是问候,实是问话。但是,当秘书长问李广为什么迷路,怎么个迷路法时,李广闭嘴不言,一个字都不吐。

李广不说,秘书长拿他没辙,只好回去向卫青报告。卫青说,他不来可以,你将他幕僚全部叫来审讯就是了。于是乎,秘书长再次返回李广处,准备点名。这时,李广突然开口了。 李广对秘书长说:你不要点名了。部队迷路,全是我一个人的错,让我一个人去大将军处接受问话就是了。 李广说话算话。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落寞的英雄,却将自己逼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广来到卫青的统帅府,其部下也跟着而来。当李广缓缓走进统帅府的那刻,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头发斑白,英雄的身躯,掩饰不住满眼的寂寞和苍凉。 所有人都默默地注视着李广。这时,李广转身,对着部属的兄弟们,只见他无限悲凉地说道: 我十六岁就参加对匈奴作战,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我非常幸运能跟随大将军,参加此次征战。没想到,大将军竟然不让我打前锋,而我又迷失道路。这一切,都是天意啊。我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了,已经吃不消军法官吏审讯了。

说时迟,那时快。李广话语刚落,突然拔剑自刎。 黄昏夕阳红,连着鲜血染红了沙漠。勇武英雄,意气英雄,落寞英雄,悲情英雄。这是李广留给战场的背影,也是他毕生最后的注脚。 当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后,李广部队兄弟,全部痛哭流涕。当消息传得更远时,天下百姓,无论老壮,皆为其落泪致哀。 是的,决战结束了,英雄谢幕了。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战场,我来过了,沙漠又将我掩埋了。如果来世重生,我仍然是那个不老的传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