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那时汉朝1 刘邦崛起·楚汉争霸

第51章 三、向右,或是向左

我们经常在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然而在人生及战争的搏斗场中,从来就没有所谓思想,只有所谓野心。韩信的一生,我们可以这么概括为:野心有多大,他就能做多大。 在项羽看来,过去的韩信,是他都没正眼瞧过的韩信,而现在的韩信,却是足以与他及刘邦三足鼎立天下的雄狮。反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利诱和对话。对话就对话吧,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将来的事,只能等将来再做打算了。 于是,项羽派人去和韩信谈判,承包项羽这项游说工程的是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人武涉。武涉早就准备好了滔滔如黄河之水的游说辩词,这篇辩词和当初韩信拜将时的演讲风格如出一辙,但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劝韩信背叛汉王,另起炉灶,三分天下,以铁三角之势互相牵制。

只要是出来混的人都能看出来,项羽已经穷途末路了,不然他不会委屈到如此落魄之境。武涉也诚实地对韩信坦白,你韩信的实力的确已经强大到无人可奈何的地步,所以你向右投汉王则胜,向左投项王则胜。但是项羽曾经排斥你,而刘邦又十分赏识你,你是肯定要向右投汉王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如果你投刘邦,其结果对你韩信不但没半点好处,而且祸害有加。因为刘邦收拾项羽后,肯定要把你这颗眼中钉拔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历史最深刻的教训。 客观地评价,武涉这番话并没有威胁韩信,也没有一点坑人的意思,反而还特别厚道。武涉帮韩信,当然也是在帮项羽,这是一个两全其美之策。武涉或许会自认为这个计策无懈可击,可是他错了,因为他的对手不是一个简单的势利之徒,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及人生阅历的韩信。

韩信果断地拒绝了武涉三分天下的提议,他的理由只有一个:项王不仁,投之不义;汉王仁信,背之不祥。 韩信认为,他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个齐王,所以主宰这个世界的并非只有利益,感情之事切不可轻视。而他也坚定地相信,一个心中没有装有人情及信义之徒,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怪物。 就从淮阴河的那个漂母说起吧。如果漂母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她会连续多日赞助韩信,让他走出饥饿的苦难吗?如果刘邦是一个重利轻义之辈,那么当初戏水罢兵时,还有人愿意跟他进入汉中,至死相随吗? 是的,刘邦夺过我的帅,但那也是形势所迫。准确来说,在我韩信通往荣耀的历史舞台上,萧何是第一个伯乐,而刘邦则是第二个伯乐。如果没有刘邦拜将,我韩信今天可能还是一个无立锥之地的流浪汉,哪里能有今天这般志得意满的光景?

项羽呢?曾经侍奉过他叔侄两任领导,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扛枪站岗,而且还言不听,计不用,害得我只能投奔刘邦。而刘邦不但把汉中最大的将军印给我,把最好的衣服给我穿,把最美的食物给我吃,而且还能言听计从,如此晓之以利,动之以情的领导,试问天下有几人能舍弃离去。 武涉彻底绝望了,他终于看清楚了,韩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那个无所不在的刘邦的影子。韩信说得没错,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义!刘邦仁义,项羽残暴,这是一个铁的事实。 项王啊,有如此刘邦,有如此韩信,你就等着受死吧,就算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此事并非如此就了结了,当武涉前脚刚离开齐国,蒯通后脚就又去主动游说韩信了。顺便说一下,武涉和蒯通并非老相识,也没有什么政治交易,但他们的游说目的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力劝韩信三分天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蒯通的这个想法太可怕了,刘邦前世又不是你蒯通的催债鬼,今生好像也没跟你有过什么过节,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跟姓刘的过不去。弄死郦食其就够了,扶韩信当上齐王也就罢了,为何连刘邦也不放过? 刘邦你不要悲伤,更不要愤怒。自古以来,谋士从来都是以卖智策为生,他们跟所有的文官武将一样,要做谋士,也要当天下第一谋士,只有第一才能足够证明谋士之所以为谋士的人生使命和生存价值。苏秦是纵横家们的榜样,超越他,并且取代他,不仅是郦食其的梦想,亦是蒯通的梦想。 然而,蒯通不仅仅是一个纵横家,他还懂得阴阳之术,他双管齐下,首先披着阴阳家的外衣出场了。请注意,谋士们每每要打破自家老板的所有顾虑时,封建迷信是他们必使用的伎俩。相人之术,从来都是一项神秘的事业,自古以来,就没有人全盘否定过它,反而礼遇有加。如果是遇上兵荒马乱之时,或是天灾地祸,中国古人不但不排斥它,甚至更对之深信不已。

我们也不要忘了,当初在鸿门宴前,范增为了让项羽坚定干掉刘邦的决心,也编造了一个龙生七彩的阴阳说,只可惜范增运气不佳,半路上杀出一个项伯,竟然破了他的阴阳之术。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蒯通也高举着阴阳家胡扯有理的伟大旗帜,继续发扬阴阳家的光荣传统,来努力游说韩信坚定背叛刘邦的决心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蒯通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且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蒯通这段话是一语双关,所谓“背”就是后背,除此之外还有“背叛”之意。傻瓜都听得出来,蒯通这是要告诉韩信,如果你守着齐王之位,那是相当不安全的;如果背叛汉王,就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然而韩信听后,没有半点激动,而是笑嘻嘻地问道:请问蒯通为何有此一说呀?

为何?还不是为了让你当更大的王,也好提拔我当一个更大的官。蒯通又像武涉游说韩信一样,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通纵横术,总结起来也只有一条: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背叛刘邦,摘下刘氏连锁店的牌子,自创品牌,打造明天,这是明哲保身及享受富贵生活的唯一途径。 韩信听后,表情顿然严肃起来:汉王待我有如手足之情,我怎么能为了利益而背叛义气呢? 蒯通冷笑:请问大王,如果从朋友的角度来说,你和汉王有张耳及陈馀的关系铁吗? 韩信:当然没有,张耳和陈馀可是结拜的生死兄弟。 蒯通:这就对了,张耳和陈馀贵有生死之盟,尚可自相残杀,你和汉王的关系又算哪根葱? 韩信:??? 蒯通:请问大王,如果从君臣的关系看,您对汉王有先秦时期的文种先生对勾践那般忠诚吗?

韩信:文种跟随勾践多年,两人感情非一般人能比。 蒯通:这就对了,文种自以为以他对勾践之忠诚,可保百世富贵,然而结果呢?还不是被勾践当做眼中钉拔掉,留下一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韩信:??? 蒯通:大王你不要犹豫不决了。今天你携带巨威,投奔项羽,项羽仍然不敢深信你;就算忠于刘邦,刘邦也会以为你是危险之物,必除之而后快。既然你左投不是,右投也不是,那就只有自立为王,勇敢地开辟属于你的生存空间。 真所谓是谋士之见略同。蒯通的这番话武涉也曾说过,好话不说二遍,你韩信到底是想活命,还是要忠义两字,那你就看着办吧。 韩信似乎已被蒯通追问得无话可说,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敷衍地对蒯通说道:先生先回去休息吧,我会考虑您的意见的。(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我为什么要把这句话的原文放到这里,是因为这句话对我们理解韩信将来的悲剧太重要了。在我看来,韩信这话是他人生最大的分水岭,正所谓成王败寇,有时,或成或败,都不在厮杀的战场,而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如果韩信听从蒯通之计,并且相信他那番“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的鬼话,中国历史将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转折和变化?只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韩信就像当年的李斯一样,自诩功大,主上亦不敢怎么奈何他,从而拒绝了蒯通之谋。 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深究下去,就会发现韩信当上齐王之后,他的所谓梦想就像一只放飞的风筝,手中的欲望之线已经全部放完。换句话说,他的梦想不过到齐王为止,保王则安,他已经没有太多过分的野心了。

让我们回头看看曾经的韩信葬母那一幕,那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终身的目标——万户侯。如今,母亲坟墓的风水显灵了,他不但当上了万户侯,而且还当上一个令诸侯们艳羡不已的齐王,这已经远超出了他最初的渴望和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是梦想的原动力,欲望和野心就像燃油,梦想就像汽车,燃油有多少,梦想就会跑多远,韩信的野心燃料已经消耗完毕,你叫他再多跑一米远,那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 够了,我的梦想满足了,我不想再折腾了。我相信,这应该是韩信最真实的想法。 韩信主意已定,连续几天过去了,他对蒯通闭口不谈背叛之计。然而对蒯通来说,这下是真正的麻烦来了。他可是下足了赌注来豪赌这一把的,如果韩信接受背叛之计,那他就可以一夜成名,极有可能封侯拜相。

然而韩信一旦拒绝他,那么韩信就能在短时间内安身立命,同时捞到一个忠君之臣的美名。可是我蒯通呢?除了死路一条,试问天下还有我容身之处吗? 不,这不是一个谋士想要的生活,一定要争取胜利,不到最后,坚决不能放弃。于是,蒯通再次去游说韩信,并要他正面回答可否背叛刘邦之事。 但是,韩信还是没有直接答复蒯通,仍然是支支吾吾。 蒯通一看,心都凉透了。他悲愤地对韩信喊道:古来行大事者,犹豫不决只会葬命埋名,正所谓机遇就像流云,时不我待,机不再来,请大王一定要考虑好呀! 韩信看着蒯通那一副近乎绝望的表情,心都软了。算了,我既然不想被你折腾,也就不必再折磨你了,干脆就让你一次死心吧。最后,韩信鼓起勇气向蒯通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齐王我当定了,但背叛刘邦,已无可能! 这是蒯通在他的人生中看到的一次最绝望的亮牌,这张牌昭示着韩信未来的死路,同时也昭示着自己未来的死路。 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然无计可施,那就亡去吧。蒯通只好委屈地向韩信辞别,装疯而去,浪迹天涯。 韩信,你就等着瞧吧,死神离你为期不远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