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第4章 四、看谁跑得快

面对大军压境,刘琮赶紧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荆州的水军基地在江陵(今湖北沙市),这里也是荆州的后勤基地,重要性非同一般,刘表死后蔡瑁、张允亲自赶到那里加强控制。刘琦在夏口,离此地很远。离这里较近的是刘备,但刘琮有意没有通知他,并对他封锁消息。 参加这次讨论的,主要是蒯越、韩嵩等人,出乎刘琮意料的是,大家的意见相当一致:投降。一个企业没搞好,面临破产的危险,对于员工来说,有人愿意把这个企业兼并了,之后实施重组,让这个企业继续发展下去,有理由不接受吗? 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会迫切渴望兼并重组能够尽快进行,他们都有点等不急了。蒯越、韩嵩等人就是这样的想法。 但是,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和所有人,刘琮是不愿意被兼并的。被兼并以后别人照样打工领薪水,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但原来的老板就惨了。

老板当不成,没准还有更大的灾难在等着。刘琮虽然没有哥哥刘琦聪明,但这一点道理还是看得明白,他有点急了。 刘琮说:“现在我们据有整个荆州,守着先君之业,又有刘备相助,即使要投降,也再观望一阵子,难道不行吗?” 主降派们都不愿意等,他们派荆州刺史府人事处处长(东曹掾)傅巽出面做刘琮的思想工作。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是大逆之道;以小小的楚地对抗中原,是自不量力;以刘备抗击曹公,是很不恰当。以上三个方面我们都不占优势,必然灭亡呀!将军自己考虑一下,您与刘备相比如何?” 刘琮想了想,还真比不过这个老前辈,说:“差得远。” 傅巽说:“以刘备之雄尚不足抵御曹公,荆州怎能自保?假如有奇迹发生,刘备能够抵御曹公,他又怎能甘居将军之下?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希望将军不要多疑!”

据《文士传》记载,王粲也劝过刘琮投降。这个始终有英雄情结的小个子诗人,对曹操抱有好感,他对曹操的评价是“雄略冠时,智谋出世”,认为曹操在当代无人可匹敌,劝刘琮不要作无谓的抵抗,不如投降“保其全宗,长享福祚,垂之后嗣”。 刘琮纵使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于是决定投降。 此时,曹操亲率大军已越过新野等荆北防线,逼近襄阳。 曹操在襄阳城外见到了刘琮的使者,使者带着朝廷赐给刘表的“节”,递上降书,但曹操手下不少人表示有疑虑,担心这是刘琮使的诈。 据《三国志崔琰传》记载,曹操也吃不准,于是找来个人问问,此人是娄圭,字子伯。他是曹操青年时代的故友,长期在荆州打游击,前不久归降曹操,受到曹操的重视,他对荆州的情况相当熟悉。

娄圭分析道:“天下扰攘,各贪王命以自重,现在刘琮不忘把朝廷颁发给他老子的节带来,这个细节可以说明他真有诚意。”曹操认为有理,他决定接受刘琮的投降,随即指挥人马向襄阳城开进。 襄阳北面隔汉水是樊城,此时刘备还在那里。曹军一路南下,直奔襄阳,并没有攻占樊城的意思,刘琮对刘备实行消息封锁,刘备对敌情了解不多,对于刘琮决定投降,更是事先一无所知。 刘琮能降,他刘备却不能降,因为他跟曹操太熟悉了,曹操不会再接受他的投降,曹操要的是他的脑袋。名声太大就是这点不好,曹操既然已认定他是自己目前为数不多的足以争天下的对手,那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了。 据《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刘备当时在樊城,军事情报相当匮乏,居然不知道曹军已到眼前。等知道消息,自知不是对手,率众撤退,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趁曹军未得襄阳之机进攻刘琮,刘备再次拒绝。

据《汉魏春秋》记载,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后来察觉,派亲信到襄阳城里询问刘琮。刘琮派著名学者宋忠到刘备那里传达命令,说准备投降。刘备又惊又骇,对宋忠说:“你们这帮人如此做事,又不早点相告,事到临头才通知我,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刘备越想越气,抽出刀来架在宋忠脖子上:“杀了你都不解气!” 但刘备也只能说说气话而已,刘琮料定刘备会恼羞成怒,所以专门派个他不敢杀的宋忠来传达命令。作为荆州本地最著名的学者、荆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自郑玄死后宋忠在文化界便享有了极高声誉,这样的人刘备如果一怒之下杀了,那他整天在嘴上的仁义也就白挂了。 《汉魏春秋》还说,刘备赶紧召集大家商议对策,有人劝刘备劫持刘琮以及荆州刺史部的官民南下江陵,依托那里的水军及丰厚的军用物资再做打算。《汉魏春秋》没有说这个“有人”是谁,但结合《三国志刘备传》的记载,这个人应该是诸葛亮。但刘备同样回答:“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救的事我做不来,否则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刘荆州啊!”

刘备率众人南下,路过襄阳城,在城外呼刘琮出来对话,刘琮不敢出来。《典略》记载,刘备跑到刘表墓前祭拜一番,“涕泣而去”。 这时,徐庶离开了刘备,原因是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而徐庶是个孝子。徐庶辞别刘备时,指着自己的心口说(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来想跟随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凭借的是此方寸之地。如今老母亲被俘,方寸已乱,已无益于事,请求从此作别吧!” 徐庶至孝,刘备至仁,所以尽管内心不舍,也放徐庶走了。 徐庶到了曹操那里作为不大,后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的好朋友石韬也在曹操手下供职,到曹丕称帝后担任过郡太守、典农校尉等职。诸葛亮后来率兵伐魏,还打听过这些老朋友们的消息,当听说徐庶、石韬等人只不过担任郡太守、中郎将一级的官职时,不禁感叹道:“魏国的人才实在太多了呀,像他们二人这样的居然都得不到重用!”

刘备没有接受抢占襄阳的建议,但他接受了进军江陵的建议,目标是荆州的水军和后勤基地。正准备进襄阳城受降的曹操听到报告,也吃了一惊,立即决定暂不进襄阳城,迅速南下追击刘备,务必赶在刘备之前占领江陵。 于是,一场追击战展开,就看谁跑得快了。 刘备跑不过曹操,因为他没有虎豹骑。 曹操亲率曹纯、文聘等以虎豹骑为主力的一支骑兵,以急行军的速度展开追击,曹纯是虎豹骑的统领,文聘对本地情况较为熟悉。他们的行军速度是一日一夜三百里。 这个速度放在现在实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已是行军速度的极限了。 曹操先置襄阳于不顾直接南下,给刘琮身边的别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据《汉晋春秋》记载,刘琮手下有一个叫王威的给刘琮出了个主意:“曹操认为将军已经投降,刘备逃走,必然松懈无备,现在又轻行单进,如果以奇兵数千,在险要处埋伏(徼之於险),定可将曹操擒获。那样一来您将威震天下,中原可传檄而定。这是难遇之机,切不可失去呀!”

王威这个人史书上没有更多记载,但这小子眼光很毒,他出的这个主意确实很阴,如果刘琮真要这么干了,曹操在洧水河畔的遭遇有可能重演。刘琮、刘琦、刘备加上江陵的水军和正在悄悄向荆州靠近的孙权,大家一起动手,正好把曹军围在中央,曹操的麻烦就大了。 可惜刘琮没有接受,看来刘琮投降的决心已下,不想干冒险的事了。 刘备这么多年来一直苦心经营,他花了老本也要攒出一支水军来,虽然无法与刘表在江陵的水军相提并论,但也有各式战船数百艘。刘备让关羽统率,命他们沿汉水南下,开往夏口与刘琦汇合。 刘备一路南行,不断有害怕兵灾的荆州百姓加入,很快人数达到了十多万,可惜这不是战斗部队,有点像黄巾军,家属、百姓、地方官吏什么人都有,还有各式各样的车辆共数千辆之多,这样的队伍行进起来只能用蠕动来形容,一天顶多走十多里。

据《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有人向刘备建议道:“现在我们人数虽多但能战斗的人少,如果曹军杀到,如何迎敌?应该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往江陵。”言下之意应该弃官民百姓不顾,轻军直奔江陵,跟曹军抢时间。 刘备对这类建议再次表示不接受,他说:“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大家自愿追随我,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以人为本”四个字是这里的原话,如今这四个字已经耳熟能详了,不知道刘备是不是它的发明者。 刘备不同意抛弃百姓自己逃跑,有人认为这是“仁”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准备拿百姓当盾牌,必要时趁乱好逃脱。从以后事情的发展来看,后一种观点也不无道理。 而给刘备出主意的人此处仍然没有点名,这是第三次用“有人”了,这个“有人”应该还是诸葛亮,作为刘备此时最主要的参谋,他有及时提出建议的责任。单从战术上考虑,这样磨磨叽叽地往前走,无异于坐以待毙,但从仁义的角度看,这又不是什么好主意,于是陈寿又帮诸葛亮避讳了一次。

但是,即使刘备接受了建议,率领他顶多几千人的队伍抢先一步赶到江陵,他就一定能得手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此时掌握江陵局势的是蔡瑁和张允,刘表的水军主要集中在这里,以后他们全被曹操收编,参加了赤壁之战,根据多项材料综合分析,他们所掌握的水军总兵力至少在三万人左右,还不包括一定数量的兵步和骑兵。 这些人效忠于刘琮和蔡氏集团,要让他们在刘备与曹操中间作个选择,他们宁愿投降曹操,也不会给刘备当垫背。 这一点,不知道刘备、诸葛亮事前想过没有?刘备或许打算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杀到江陵再说,好说不成就来硬的。但显然这没有任何胜算。 果不其然,虎豹骑很快追上了刘备,地点是长坂坡。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