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第9章 三、诸葛亮紧急出使

刘备一行经历长坂坡之败后改变了行军路线,放弃继续南下的打算,转而“斜趋汉津”,也就是由当阳东进,与江夏郡的刘琦会合。 双方的实力相差不多,都在一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张飞、赵云各有三四千人,关羽以水军为主的部队约五六千人,刘琦以江夏太守身份统率的人马一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总兵力只有曹操的十分之一。 而且,就士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来说,刘备、刘琦联军也相差甚远,曹军是志在必得、士气高昂、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足,联军则是连吃败仗、丧失信心、外无援兵、内缺粮草、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个仗怎么打?新手刘琦没有主意,老江湖刘备也没有。 刚出山的诸葛亮却挺有信心,他对刘备说:“事情很紧急,请让我向孙权将军求救(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以当时的形势来看,能引为援手的,似乎也只有孙权了。

刘备跟孙权以前并没有打过交道,论年龄刘备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差不多,在反抗董卓的时代,二人也可以称为战友,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刘备对孙坚的事迹一定很熟悉。但是,对于孙权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刘备实在陌生得很。 没有交情事情就不好办,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刘备决定让诸葛亮试试。 于是,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孙吴,目的只有一个:想法设法说服孙权对抗眼前的曹操。 还有一个说法,记载在《江表传》里,说在刘备抵达夏口之前孙权先派使者来联络刘备,这个使者就是鲁肃,他们相会的地方是刘备吃了大败仗的当阳。 据《江表传》记载,刘表死后,孙权派鲁肃以吊丧的名义来到荆州,目的是联络刘表的两个儿子以及刘备。鲁肃还没有赶到襄阳刘备已逃了出来,他们在当阳相遇。鲁肃开门见山,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因宣权旨),与刘备共论天下大势。

鲁肃问刘备:“刘豫州下一步想往哪里去?” 刘备回答:“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些交情,想到那里投靠他。”苍梧郡属交州刺史部,大体在如今的广西一带,治所在今天的广西梧州,当时叫广信县,那时属于特别偏僻荒凉的地方。吴巨其人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刘表的旧部,由此推断,刘备认识他并且与他有交情也是有可能的。 鲁肃对刘备的这个打算不以为然,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孙权将军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东英豪都归附他,目前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成就大事。现在为君计议,不如派心腹之人出使江东,双方联合起来,共创大业。而吴巨不过是凡人一个,又地处偏远,马上就会被人吞并,怎么可以以身相托呢?” 鲁肃一不小心透露了一个孙吴的机密:孙权正在打吴巨等人的主意,他已经开始策划吞并包括苍梧郡在内的整个交州。孙权后来派跟诸葛瑾关系特别好的部将步骘为交州刺史,设计把吴巨杀了,占领了交州。

《江表传》说,刘备听完鲁肃话的反应是“大喜”,原来他没有真的打算去投吴巨,那些话只是个托词,目的是看鲁肃下面怎么说。当阳失败后,刘备先到了鄂县(今湖北黄冈附近),在那里派遣诸葛亮随同鲁肃一起面见孙权,完成结盟的任务。 这个记载得到了《三国志鲁肃传》的支持,《鲁肃传》不仅记录有鲁肃在当阳遇到刘备的经过,而且还交待了一个细节,说鲁肃在当阳还与诸葛亮有过一次私下谈话。在这次谈话里鲁肃告诉诸葛亮,他是子瑜的朋友(我子瑜友也)。子瑜即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 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离开老家前往豫章郡,诸葛瑾没有随行,而是携继母一起来到江东避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瑾跟继母一直待在家乡,直到建安五年(200年)才避祸江东。一开始,诸葛瑾并没有受到重用,生活上也很清贫,后来由孙权姐姐的女婿、一个名叫弘咨的人推荐,诸葛瑾才引起了孙权的重视,走了上孙吴的仕途。

诸葛瑾当过孙权的长史,类似于州、郡政府或者将军府里的秘书长这个角色,后来担任过太守,最后当上了孙吴的大将军。 诸葛亮的这个大哥看来也有两下子,跟诸葛亮一样是能文能武的全才。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生猛,后来掌握了江东的军权,成为不可一世的人物。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瑾已经到孙吴好多年了,鲁肃出使荆州之前专门了解了他们的关系,所以把诸葛瑾抬出来跟诸葛亮套套近乎。 《江表传》说鲁肃出使荆州在先,《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的传记对此都没有记载,《诸葛亮传》更言明出使江东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建议。这两方面的记载有矛盾之处,这个差别很大,因为它决定了谁才是孙吴联盟的缔造者。 关于这个问题裴松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后来蜀汉、孙吴写历史的人都想抢功所致(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裴松之认为,类似情形在相关史书里经常遇到,造成了史料记载上的混乱。

尽管细节上有些小出入,但基本事实是清楚的:鲁肃受命来见刘备,刘备接受建议与孙权联合,并派时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出使孙吴。这是诸葛亮出山以来单独完成的最重要工作。孙权此时在哪里呢?孙权在柴桑。 长江流至庐山脚下与鄱阳湖相会,其交会之处即如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汉末称为柴桑。这里属九江郡,是东吴势力的前沿地带,因为前临大江,背靠鄱阳湖,可以攻,可以守,也可以在此练兵,所以历来都是军事重地。 曹操发动荆州战役后,孙权不敢怠慢,亲自赶到柴桑,在此建立前敌指挥所,观察荆州事态的发展。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他们二人年龄相差一岁,诸葛亮稍长。 诸葛亮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拥兵于汉南,都在与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操占领荆州,威震四海。根据眼下的局势,我为将军考虑,无外乎两条出路: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不如早下决心;如果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向曹操投降(北面而事之)。”

孙权听了有些不爽:“如果真如先生所说,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尚且能守义不辱。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如果成不了大事,那是命运不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怎么能干投降敌人的事?” 孙权一听大怒,这不是小看人吗?刘备是英雄,我孙权难道不是?孙权道:“我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反而受制于人。我意已决,不是只有刘豫州能抵挡曹操,刘豫州失败了,还有我!”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个,别看他只比孙权大了一岁,但老练得多。 诸葛亮接着说:“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坡,但手下人马加上关羽将军统率的水军还有万人之多,刘琦所率的江夏郡人马也不下万人。曹军远道而来,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投降过去的军民又未必心服。将军如果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必然能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很高兴(大悦),立即召集会议进行研究。恰在此时,曹操的使者也到了,还给孙权捎来一封信。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