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第52章 三、滔滔汉水

定军山之战一代名将夏侯渊丧命,但也成就了另一位名将黄忠的大名,同时也让刘备的军师法正扬名天下。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曹操听说了定军山之战的全过程后就记住了法正的名字,曹操认为刘备没有这两下子,一定是有高手在旁边辅助(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看来,在曹操的心目中,刘备还是那个走投无路时投靠在他门下,又多次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人。但那是老眼光了,刘备显然已今非昔比,他已经从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流浪者,迅速成长为一路诸侯。 法正比诸葛亮大五岁,他是关中地区的扶风人,既不是益州本土派也不是刘璋父子的嫡系东州派,所以在益州很不得志。法正和张松、孟达等人抱着赌一把的想法引来了刘备,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首功。

刘备得到益州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此时诸葛亮的职务不过是军师将军,勉强与法正平级。而法正在刘备身边显然更受重视,内外事务都管(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法正这个人也有缺点,他心胸不够开阔,史称他“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劝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霸道了,您应该报告刘将军,对他有所抑制(抑其威福)。”但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遗憾的是,法正再过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死时仅四十五岁,刘备伤心至极,连哭了好几天(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死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才真正凸显出来。 如果有法正在,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诸葛亮了。 夏侯渊战死时曹操还在长安,他除了深感震惊之外,还意识到汉中已危在旦夕,所以他决定立即向汉中增兵,并且不按照上一次的路线进军,改走褒斜道。

上一次征张鲁,曹操率军先从长安西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之后南下走陈仓故道,过大散关至阳平关。现在阳平关、定军山已落入刘备之手,汉中郡的西大门完全敞开,曹操再走老路阳平关的天险已变为敌人所有。 前面介绍过,长安与汉中之间是秦岭,巍峨的群山之间自古以来只有三条小道可供通行,自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这些道路十分崎岖,由于走的人少,道路损毁情况严重,所以上一次曹操没走这里,而是选择了相对好走的陈仓故道。 秦岭至今仍是我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褒斜道的得名也与水有关,它北有斜水,南有褒水,这两条河的分水岭在今陕西省太白县城东的五里坡,褒斜道大体沿着这两条河谷穿行。 据《三国志刘放传》记载,曹操上一次汉中返回长安时走的就是褒斜道,可能是他想亲自体会一下这条著名通道的实际情况。曹操得出的结论是,“南郑为天狱”,褒斜道是“五百里石穴耳”,说明这条道路在当时狭窄、深险并且路程漫长。

在这条道路南端有一个石门隧道,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境内,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内容是东汉汉中郡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人开凿石门隧道的功绩。这篇石刻就是在书法史上堪称国宝的《石门颂》,后因修建石门水库而将其移至汉中博物馆。曹操一生曾三次经过褒斜道,想必作为书法家的他也曾在《石门颂》前流连过吧。 在汉中博物馆还保存有一通石碑,上面书有“衮雪”两个隶书,相传为曹操亲笔所写,如果属实,它就是迄今我们能看到的曹操唯一的手迹。它原来也刻于石门附近的崖石上,据说曹操当时题完这两个字,有人不解其意,等字刻好后大家发现,山崖边上就是滚滚的褒河水,山涧间满布了大大小小的石头,经流水长年冲刷,一个个都圆圆的且很光亮,远看像堆雪一般。

至于“衮”字,本来应该写成“滚”,但有褒河水在边上,等于添了个“氵”字旁,所以曹操把它省了。但这只是传说,未见于任何正史中,这两个字是不是曹操的亲笔,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出褒斜道到达汉中。对于这个老对手,刘备采取先不与其争锋的对策(敛众拒险,终不交锋)。 刘备新获定军山大捷,信心十足,他对左右说:“曹操虽然亲自前来,必然会无功而返,我一定能拿下汉中。” 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倍打击。 刘备派牙门将军赵云跟随黄忠一块儿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

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他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赵云的营寨已被曹操手下沔阳县长张翼带人占领。张翼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占领,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曹军到后,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还有不少坠入汉水中淹死。 在大概是赵云版的“空营计”吧。 第二天,刘备亲自到赵云营中视察,看到前一天的战场,不禁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当天,刘备下令在营中摆酒庆贺,一直喝到晚上(作乐饮宴至暝),刘备军中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曹刘双方在汉中一带展开了周旋。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有一次刘备形势不利,应该赶紧撤退,可刘备不肯,没有人敢劝。此时矢如雨下,法正急了,一下子挡在刘备身前,刘备喊着法正的字道:“孝直避箭!”法正说:“主公您都在亲自用身体挡箭石(明公亲当矢石),何况小人我呢?”刘备才冷静下来,下令撤退。 据《魏略》记载,刘备屯兵于栖于山上,派养子刘封下来挑战。曹操大怒,骂道:“一个卖鞋子的小儿,居然用养子抗拒你家主人(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唤我家黄须儿来收拾你!”黄须儿就是曹彰,刚刚领兵征服代郡乌桓,曹操还真下令让曹彰来。 曹彰接到命令,从邺县昼夜西行,但是赶到长安的时候,曹操已经退兵了。 曹操与刘备在汉中相持了一个多月,后来刘备拒险死守,跟曹操拼消耗。由于曹军连失重地,只能在南郑等据点坚守,时间长了后勤供应果然成了问题,由于吃不饱饭,曹军士兵有不少逃跑开小差(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还有些投降到敌人那里,让曹操很苦恼。

蜀汉后来有一个挺有名的将领叫王平,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他原来是曹军的将领,就是在这个时候投降刘备的。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人,当时巴中部族首领杜、朴胡等人投降了曹操,到洛阳拜谒,王平跟着他们一块去的,被曹操提拔为师长(校尉)。曹操此次再征汉中,王平随军,但是又投降了刘备,被刘备提拔为副军长(裨将军)。 眼看短时间内无法取胜,曹操萌生了放弃汉中的打算。 据《九州春秋》记载,有一天要确定曹营的口令,曹操说了一个“鸡肋”,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随同曹操出征的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主簿)杨修听到后就开始收拾行李(便自严装),大家很惊讶,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这个东西,扔了怪可惜的,吃吧又没什么味道(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正好比是现在的汉中,我因此知道魏王想撤军了。”

杨修的理解是正确的,曹操实在不想把主力部队长期集中在汉中这个大山中的小盆地里,合肥一线的孙权,襄阳一线的关羽,还有北方的公孙氏和乌桓人,哪一个都不让他省心。 近一两年来,各地又频频发生叛乱活动,曹操已经有了心力交瘁之感。于是曹操下令从汉中全线撤退,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五月。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