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

第16章 第三章 燃向天边的怒火

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让不懂事的皇帝、穷凶极恶的宦官以及好斗的朝臣们折腾成了这样,国败民穷、社会凋零、政治黑暗,老百姓愿意吗? 答案是:老百姓不愿意,他们正准备造反! 其实早在安帝时,在现如今的四川一带,当时的益州、永昌、越等郡便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和农民起义,被称为“西南夷骚乱”,持续了50余年。帝国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受到严重挑战,到灵帝时情况似乎更严重,天子跟前的部分家伙甚至提出一个馊主意:把益州从帝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 此议虽然没被通过,但对此起彼伏的民变,帝国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安帝统治十九年,爆发农民起义四次;顺帝统治十九年,爆发农民起义十三次;冲帝、质帝两位皇帝虽然还是小朋友,但农民起义丝毫没有忽视他们,也爆发了四次;桓帝在位二十一年,爆发农民起义十四次。

从安帝到桓帝,不过六十来年光景,记载在册的农民起义就多达三十五次。 这些农民起义来势都很猛,开始时都轰轰烈烈,一旦遭到镇压,就很快沉寂。其原因很多,有两条至关重要:缺少明确的思想纲领,没有特别牛的领导。 这种情况到灵帝时终于发生了变化。起义等来了一位猛人,他成了东汉帝国的掘墓人。这人是一个流民,纯粹的无产者,名字叫张角。他之所以能成为猛人,没有像其他数十个农民起义领袖那样,被杀后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是因为他有文化。 有文化的人在那个时代是绝对的少数,张角有文化,所以可怕。张角喜欢看书,他最喜欢看的是一本叫《太平清领书》的书。 传说《太平清领书》的作者是著名方士于吉(也叫干吉、干室)。所谓方士,就是有方术的道士。所谓方术,是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东汉以后,“方士”这个词不太常用了,代替它的是“道士”。

于道士写的这本《太平清领书》,据说篇幅很浩大,分为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里面内容庞杂,以老庄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阴阳五行、神仙家的方术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极为神秘复杂的神学体系。这部书里既有老子的宇宙观,《周易》的元气论,也谈长生不老的修道思想。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本书真正想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在本书中,于吉陈述了一套完整的政治设想,即太平盛世的建设纲领。他不仅描绘了太平盛世的模样,也阐述了要达到太平盛世,必须做到君明、臣良、民顺。 所以,这部书不是教人如何造反的,而更像是向君王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于吉的学生宫崇把这部书直接献给了顺帝刘保,刘保让大臣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这是“妖妄之经”,于是把它封存在国家图书馆(东观)里。

桓帝刘志一直没有儿子,听人说有个叫襄楷的方士很有法术,就下旨召他进宫,帮助他生个儿子。襄楷不是专科大夫,治疗不孕不育不是他的长项,他能做的就是给皇帝弄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这是他的特长。 桓帝吃了襄楷献上的药,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他甚为欢喜,给襄楷安排了工作。桓帝对他很是信任,处理国家大事遇到疑难问题时也经常向他请教。这个襄楷,是于吉的另一个学生,为了完成于老师的心愿,他旧事重提,再次将《太平清领书》呈报给桓帝。 可是,桓帝的兴趣只在能不能生出儿子,以及那些灵异事件如何解释,对于襄楷的治国理念没有太大兴趣。 后来襄楷与党人搅到了一块,在党锢事件中因为替党人求情而被治罪。襄楷出狱后,依然痴心不改,但这次他对皇帝失去了信心,开始把活动的重点转向民间,最后成为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颠覆活动的专家,后面还会再讲到他。

张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部书,也有说法称他是襄楷的朋友,二人志同道合,一个是理论家,一个是实践者,立即联起手来。张角对《太平清领书》佩服得要命,那些皇帝没有实施的政治纲领,他决心试试。 张角是冀州刺史部钜鹿郡(今河北宁晋)人,出身于社会下层。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梁,一个叫张宝。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神秘预言学之一的谶纬学也深有研究,懂民间医术和巫术。他领着两个弟弟,手持一根九节杖,经常活动在冀州一带,用符水、咒语等为人治病,深得穷人的拥戴。名气一大,就有人跑来表示愿意给他当学生,张角开始吸收徒众。 没有想到,来的人越来越多,多到让张角感到吃惊。不过,他没有害怕,因为他是个有胆识的人,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琢磨如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

张角深受《太平清领书》中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影响,创建了一个民间宗教团体:太平道。其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都依据《太平清领书》来设计。 当时社会上有大量的流民,这些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人都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没有人关心,也没有前途。太平道的出现,至少给了他们温暖和希望,所以不用动员,这些人都撵着跑着来入道。 还有一些人,虽不属于流民范围,但看到这个组织挺厉害,于是也加入进来,就像一些有钱人愿意给青红帮老大当门生一个道理,遇到事好有人罩着。这些人里,有基层官吏,也有宫里的宦官。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是太平道的总首领。他两个弟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是太平道核心领导班子成员。他派出八个弟子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太平道势力已遍布全国十三个州中的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张角把这些徒众划分为三十六个教区(方),大的万余人,小的六七千人,每个教区都设一个渠帅作为首领。

闹出这么大动静朝廷那边不知道吗?其实朝廷是知道的,而且很早就知道了。熹平六年(177年),灵帝的老师、时任太尉的杨赐和他的属下著名党人刘陶,分别上书灵帝,报告了这个民间组织的动向,请求给予关注。刘陶更是指出,据他得到的情报,张角的党羽已经潜入京师,活动于民众和官宦之中,大有觊觎朝廷之意,应速加侦缉,并诏令天下,重赏捉拿张角。不知什么原因,如此重要的上书竟然没有下文。后来杨赐因故离职,刘陶找个机会向灵帝寻问此事,灵帝居然莫名其妙地岔开话题,让他给自己编一本容易阅读的《春秋》。刘陶没有办法,只得到图书馆里埋头完成天子交付的新工作。 从各种迹象看,灵帝本人确实没把太平道当回事,甚至觉得有个民间团体把流民组织起来,教人向善做好事,还挺好。这种心理可以从灵帝意识形态变化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答案。灵帝这时已经开始崇信黄老之学,对老子的思想充满崇拜,他可能认为,这个同样视老子为先师的教派,与他的思想还有些吻合呢。

前来投奔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张角想,既然事情已经干大了,想收手是不可能的,未来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太平道消灭刘汉政权,要么太平道被刘汉政权消灭掉。 太平道的公关工作做得很出色,就连宫中的高级宦官封谓和徐奉都成为它的信徒,这样,朝廷中枢机构的消息很快就能送到张角的面前。综合分析各种情报之后,张角对形势做出了判断,他看出太平道和刘汉朝廷翻脸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谁先动手谁主动。张角马上召集几个大弟子和弟弟张宝、张梁商议,大家决定发动武装暴动,目标是推翻现政权,建立太平盛世。以冀州南部与司隶校尉部结合的邺县地区作为暴动中心,由张角全面负责,前线总指挥为大方首领马元义。暴动的时间定为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

这个日子选得很有讲究,它葬送了这次起义。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