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

第17章 二、精挑细选好日子

即将到来的光和七年是甲子年,在六十年一轮回的历法周期中,甲子年是新周期的开始,让人联想到新天命的降临。 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又是甲子日,也就是说,太平道确定的武装暴动时间,是更为难得一遇的“双甲子”。 张角和他的谋士们在选择暴动日期上可谓动了一番脑筋。但问题是,确定这一时间是在光和六年底,离“双甲子”还有三四个月,从筹备起义的角度说,时间充裕一点,可以把准备工作做得更细些。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又是致命的,那就是夜长梦多。 暴动是策划实施一场规模盛大的集体活动,参与的人数众多,涉及的区域广泛,在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情况下,沟通信息、协调各部行动、保证命令畅通已经十分困难,更困难的是,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还必须完全保密。

像起义时间这种极端机密的事情,起义总指挥部竟然在几个月之前就已下达到基层,甚至还发布了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在前线总指挥马元义带着他的骨干分子潜入京师后不久,洛阳城里的小孩甚至把这几句话编成了歌谣到处传唱。朝廷各办事机构的大门上,也时不时地出现用白土书写的“甲子”二字。 事后来看,这可是一大败笔。 起义军内部果然出现了叛徒,只要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人,他叫唐周,济南国人,他是张角的弟子之一,在起义军内部属于高级干部。光和七年(184年)刚过了年,朝廷便接到唐周的密报,整个起义计划暴露。 有人遗憾地说,黄巾大起义都毁在这个唐周的身上,如果不出这个叛徒,起义的结果就会两样。问题是,如果没有唐周,张角、马元义他们就一定能于当年的三月五日这一天顺利发动起义吗?

其实基本上不可能。不是因为东汉王朝强大到不能推翻,事实上东汉王朝已经很虚弱,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只要组织得当,推翻起来应该不难。问题在于,起义军不可能把保密工作做得那么好,保证在长达三个月时间里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唐周。 由于唐周的告密,刘宏不敢再大意,他立即下令对马元义等骨干分子实施秘密抓捕。马元义被抓,处以车裂之刑。 然后灵帝清查太平道的徒众,他以通令(周章)的形式下达三公府、司隶校尉,派钩盾令周斌总负责,清查在宫省直卫、朝廷各办事机构以及百姓中的太平道信徒,很快查出来一千多人,全部予以诛杀。根据侦察到的线索,灵帝要求各州郡同时搜捕张角等太平道骨干人员。 起义军只好仓促起事,正史记载他们“杀人以祠天”。之后,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在冀州正式起义。起义军个个头戴黄巾,因此被称为“黄巾军”,但在官府下达的通缉文书里,一律称他们为“蛾贼”。

虽然动作仓促了点,但一开始仍然很顺手。黄巾军所过郡县,“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东汉的地方政权如此不堪一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起义军深得民心,有长期准备,来势很猛,另一方面是东汉国家军制特点造成的。 东汉沿袭了西汉的军制架构,全国主要军力集中于南军、北军两大块。南军负责四方征战,是野战部队,北军即前面介绍过的北军五营,驻扎在洛阳附近,负责京师的防卫。北军之外,天子还有一部分近卫部队,如卫尉、虎贲、羽林等,性质与北军差不多。 这些都是中央军。除此之外,东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方部队,即州郡不能典兵。郡、县以下虽设有都尉等职,如曹操曾担任过的洛阳北部尉,但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属于警察部队,而非正规军。

国家遇有事情怎么办?这项任务基本上都交给了南军。南军是一支常备部队,也是精锐之师,但不幸的事,此时此刻,这支武装力量却指望不上。 数十年来,南军主力一直奋战在西部和北部前线。在西部,帝国陷入与羌人作战的泥潭,进不可全胜,退不得脱身。在北部,虽然匈奴人暂时消停下来,但新崛起的乌桓和鲜卑,跟当年的匈奴人一样强悍不逊,你来我往陷入胶着状态。 帝国划出了几大边防区,设立护羌校尉、护匈奴校尉、护乌桓校尉等职,负责边境作战,所使用的主力,正是南军。也就是说,此刻帝国所能依仗的主力部队正担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轻易调离不得。 面对已经军事化组织起来,虽然打仗不一定在行、但打起来不要命的黄巾军,州、郡、县统属的治安部队不堪一击。黄巾军节节胜利,京师洛阳震动。

朝廷一下子慌了神。宦官平时权大势大,但流血打仗的事从来没想过,朝官士人文的在行,与宦官斗、跟皇帝吵都不怕,但打仗从来没有弄过,面对四面开花的局面,一下子也傻了眼。看来看去,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仿佛只有他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颓。这个人曾经是曹操的同事,也是议郎,名叫皇甫嵩,是名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人,他的父亲皇甫节是名将皇甫规的兄长,曾担任过雁门太守。皇甫嵩少年既好诗书,也好弓马,是一个文武全才,在皇甫规的栽培下仕途比较顺利,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议郎,目前担任北地郡太守,此时正好来洛阳出差。 北地郡属幽州刺史部的边境地区,在这里当太守与内地不同,主要职责是配合正规军对敌作战。因为有长期边防作战的经验,又身为名将之后,大家都想知道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在灵帝主持的御前会议上,皇甫嵩列席会议,他不负重望,提出了化解时局危机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下诏各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组织地方武装,修筑防御工事,制造军器。其中,在洛阳周边地区各个方向重点构筑八个战略据点,即洛阳八关,分别是函谷关、大谷关、广城关、伊阙关、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每关设一个都尉,负责军事。 对现有的军事力量进行整合,主要是北军及天子的御林军,分路讨击冀州刺史部(中心是邺县一带)和颖川郡的黄巾主力。同时他建议将天子西园小金库里的钱和西园的厩马拿出来,以充实军力。 还有,就是推行政治改革,解除党禁,重新任用党人。 对于前两项,灵帝都认可,目前看来也只能这么做了。灵帝是少有的比较贪财的皇帝,自己建有小金库,属于个人财产,积累了大量钱财,现在国库空虚,筹备常规军费已经很吃力,根本拿不出来钱,只得由皇帝出血了。

但对于最后一条,即解除党禁一事,灵帝仍然犹豫。实行党禁是他做出的政治决定,解除党禁等于推翻自己以前的主张,面子上下不来,而且会不会因此造成混乱? 从内心来说,灵帝比较讨厌党人,这些人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不是对他进行批评,就是跟宦官找茬。与宦官比起来,灵帝更喜欢宦官。 而且,让灵帝感到困惑的是,当前要解决的是黄巾军,与解除党禁有多大关系呢?但是很快灵帝的思想工作就被做通了,一个叫吕强的宦官,只用一句话就让灵帝坚定了决心。他说:“听说黄巾军也在大量招募人才,如果我们不赦免党人,这些家伙难免会跑到黄巾军那里去。” 这一下灵帝总算是听明白了,立即下诏赦免党人。 吕强字汉盛,司隶校尉部河南尹成县人。从小即为宦官,担任过小黄门、中常侍,在宦官中是少有的正直之人,《后汉书》里有他的传,称他“清忠奉公”。

于是灵帝下令组建讨伐部队。在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曹操的命运也将发生又一次改变。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