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

第36章 八、是是非非逃亡路

有证据显示,袁绍不是一个人逃出洛阳的,除了逢纪、许攸、陈琳等人,还带着夫人刘氏,以及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 袁绍的这几个儿子也挺有本事,日后都显露出过人的才能。但这似乎又不是什么好事,无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家庭,能人太多反容易出事。 袁绍带着老婆孩子和谋士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洛阳,他刚走董卓就开始通缉他,但奇怪的是没有关于他在路上遇到麻烦的记载,说明他的出逃是早已设计好的,沿途都有人保驾护航。 袁绍的目的地是冀州,州治在魏郡的邺县(今河北临漳),出洛阳走东北方向的大道可以直达。大体上的走法是,先沿黄河往东,过河内郡到达朝歌,然后一直往北。 在折往北方的时候,袁绍决定把妻子刘氏和三个儿子留在黄河以南,派人护送到兖州刺史刘岱那里。刘氏与刘岱可能是同族,有亲戚关系。

对于冀州之行,袁绍心里不是完全有底,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袁绍的担心不无道理,“袁氏故吏”冀州牧韩馥对于袁绍的到来并不完全持欢迎态度。他把袁绍一行安排到治下的渤海郡,这里是沿海地区,海岸线北起如今的天津市区,南抵山东省利津县一带。 韩馥告诉袁绍渤海郡是全国数得着的大郡,人口数超过凉州和并州,可以在此招兵买马,积蓄实力。 等到袁绍一行到了那里,发觉不太对劲,渤海郡已成韩馥的势力范围。韩馥的人整天盯着他们,说是搞后勤,实际上是搞监视,袁绍他们想干什么事都先要请示。那个时候没有电话、电报,不能到互联网上发邮件,一个请示就得一半个月,而且往往没有下文。 实际上,袁绍他们被软禁起来了。 往正东方向跑的曹操,运气更差。

由于走得急,没有带上卞氏和曹丕,连个招呼都没有来得及打,也不知道他们急成什么样,会不会遭到董卓的报复?曹操离开洛阳时,心境差到了极点。 曹操出逃的待遇也比袁绍差得远。他是一个人跑出来的,身边没有人,遇到事没有照应、没人商量还在次要,关键是遇到事身边没有证人,因此闹出了一桩说不清楚的公案。 曹操的目的地是陈留郡,老朋友张邈在那里当太守,根据袁绍的安排,曹操到了陈留郡就以此为基地扩充实力,等待与各地同时举兵。 从洛阳往陈留郡交通十分方便,曹操走的是东方大道,中途路过成皋、荥阳、中牟等地。在路过成皋附近时,曹操突然想起这里有一个老朋友叫吕伯奢,于是就到他家串了个门。吕伯奢不在家,他儿子和几个朋友想抢曹操的马匹和财物,结果让曹操发觉,亲手把吕伯奢的儿子等人杀了。

这件事还有一个版本,说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同上一版本),他家五个儿子(数字更具体)热情接待了他。曹操因为是逃命出来的,疑心很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要杀他(没有交待为何怀疑),于是先下手为强,亲手杀了包括吕伯奢儿子在内的八个人(作案细节更清楚)。 但上面这两个都不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最具知名度的版本是: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同上两个版本),他儿子热情地接待了曹操。曹操听到食器相撞发生的声音,以为是兵器相击,此时他正在跑路,疑心很重,以为吕伯奢的儿子要杀自己(交代了原因),于是把他们全杀死。事后还说了一句曹氏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情节有细节,更生动) 这三个版本一个比一个具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但问题是,曹操如果真干了这件事,当事人又全部被他灭口的话,是谁把这件事记下来的呢?

这个人只能是曹操。也有可能,有人喝高了,会说“想当初兄弟我怎么怎样……”曹操喝高了,也许会从嘴里把这事突噜出来,但是像后两个版本那样的生动鲜活,除非曹操是二百五,否则即便喝得再高他也不会说出来的。 答案只有一个:第一个版本或许存在,且转述者是曹操本人;后两个版本压根不可能存在。第一个版本出自王沈的《魏书》里,第二个版本出自郭颁的《世语》,第三个版本出自孙盛的《杂记》。这三本书的成书顺序是:《魏书》最早,《世语》稍晚,《杂记》最晚。 最晚出的《杂记》对细节记录得反而最详细、生动,这是奇怪的事。 曹操的倒霉事还没完。他离开成皋继续赶路,下一站到达中牟,又出了意外。 当地有个派出所所长(亭长),工作责任心比较强,对来往的可疑人等都要认真盘问。结果让曹操给撞上了,所长看着他脸比较生,形迹又可疑,就带了回去,交给县长。

这时通缉曹操的文书已经到了,县政府人事科科长(功曹)一眼认出眼前这个人就是通缉犯曹操,但他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向县长说情,县长居然把曹操给放了。 这两个东汉的基层官吏没有想到他们无意间处理了一件关系到后世历史走向的大事。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县长名字不叫陈宫)。 就这样,曹操惊心动魄地来到了陈留郡,接下来他比袁绍幸运得多。张邈比韩馥大气,他热情地迎接了曹操,安排曹操到治下的己吾县、襄邑县一带展开募兵计划。 再说说南路的袁术。 他很顺利地逃到了南阳郡,但是到了以后发现很难开展工作,原因是没有人支持他。 南阳郡太守是新上任不久的张咨,还没有什么实力。南阳郡再往南,是荆州刺史部,这时候荆州的主人还不是刘表,它的刺史叫王,不是革命党,不好张嘴要支持。袁术一筹莫展。

这是中平六年(189年)年底的事,袁绍、曹操、袁术三个人逃出了洛阳,袁绍待在离海边不远的渤海郡每天晒太阳,曹操到陈留郡境内的己吾县、襄邑县一带大张旗鼓开始了招兵活动,袁术窝到南阳郡,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此时,他们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朝廷的通缉犯。 过了年,朝廷改年号为兴平,他们等来了朝廷撤销通缉令的命令。不仅如此,袁绍还得到了一个新头衔:渤海郡太守。 接到任命的袁绍心里明白,潜伏在董卓身边的那几个兄弟开始工作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