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唐朝从来不淡定4·守业更比创业难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死姚崇算计生张说 李隆基新宠武惠妃

姚崇是在床上不淡定的,因为他身体很差,而且差到了要死人的地步。 姚崇喊来自己的几个儿子,跟儿子们分析了一下这个张说,“张宰相与我不和,这你们也是知道的……别跟我说你们不知道。现在我要走了,就在这时候他却回了长安。以我们之间的恩怨,他肯定不会放过你们。而且你们这样的,也难免让人惦记,你瞧瞧你们那没出息的样!听好,要想活命,你们必须按照我的计划去做。 “我好歹也是救时宰相,和他同事多年,知道他喜欢珍玩,咱们家也不缺这些。我死以后,你们把所有贵重的东西统统摆在大厅前,专门给他发帖子。等他来了,来到咱们大厅,如果看也不看,你们就赶紧给自己准备棺材。如果他看了,还拿在手里玩,你们就赶紧笑脸迎上去,也别想着你爹死了你要表现得忧伤点什么的。你们就把所有玉器宝贝都送给他,说是邀请他老人家为我写碑文的小钱。

“你们可给我记住,要提前准备好空白石碑,等他给我写完文表,立刻给我誊抄一份。抄完就快马往朝廷里头送,送给皇上过目。皇上看了夸赞我俩的友谊,你们就保住了。至于誊抄完了的那份,赶紧照着刻上去,不得有半点耽误!等皇上表扬完我俩以后,你们就把皇上的话也给加上! “如果那老头回头说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好,想把他那张纸要回去修改,你们就说文章已经刻完了,而且已经禀奏给了皇上。 “小儿们,听清楚没有,都给我牢牢记住喽。咱家满门的幸福,就在我死后几天内你们的做法上了。等皇上夸奖完以后,他就算再有能耐,也没办法算计我们了。” 姚崇的几个儿子呜呜哭着,含泪答应。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大唐优秀的实干派政治家姚崇薨,时年七十一岁。

丧礼隆重,张说同志颠颠儿跑来哀悼,装作忧伤地哭完以后,他被姚崇的几个儿子请到了一边,说了些宽心的话。 正准备撤,张说忽然瞥见了摆在大厅里的一排器玩。人们可以清楚地瞧出,原本神色黯淡、略显哀伤的张说同志,灰蒙蒙的眼神忽然闪亮起来。他站在那里,走近器玩,摸起来就把玩。 两下对话一番,没想到姚家的几个孩子竟然肯把这些东西送给张说。张说大喜,却还不敢收。姚崇的儿子又求他写文,张说这才满口答应,捧着玉器就往外跑,跟得了多大便宜似的。 张说特别得意,回家就写好了称颂姚崇同志的文章,让人送到了姚府。内容无非是赞美姚老师德高望重,是大唐的八根柱子之一,我们全体员工都缅怀他老人家云云。 文章刚送到姚府,就被誊抄下来,刻成了石碑,原件已经到了李隆基手里。

李隆基阅罢,对两位能够解仇释怨表示欣慰。 而此时,躲在家中郁闷的张说,终于想明白自己为啥郁闷了,他上当了,的确上当了。自己昔日的大仇都没报,怎么就给他写碑文了?这要是刻成以后,署名张说,我以后怎么找他家算账! 张说一拍大腿,大呼上当,让使者飞奔到姚崇家。 词句欠妥,需要修改? 姚小崇们看着张说的使者,讲了上述那催人泪下的故事。 张说的使者听后,委屈着飞奔回家——这的确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因为姚崇已经把张说算计哭了。听完使者的话,张说同志气得眼珠子都快绿了,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张说回忆此事,不禁感叹,“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我今日才知道我的才能的确不如姚崇!” 开元之所以是盛世,并不在于宰相不和。

事实证明,张说也是很会办实事的,他刚一上位便干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坏事,他找史官帮忙,翻出《则天实录》,窜改字符。 张说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别恶心人的事,但一直对当年张昌宗虐待自己,自己徘徊犹豫那件事耿耿于怀。如果按照原来的写,显得自己婆婆妈妈,跟个小人似的。写这段历史的人,是刘子玄(已经死了)和著作郎吴兢(还活着),张说发现,这段历史写出来,竟然没有丝毫隐瞒。所以,张说非让人删掉自己恐惧徘徊的场面。 最重要的,要把宋璟等人如何劝自己,自己有一脸苦逼的表情等都给删掉。吴兢听完张说的话,笑了,冷笑。他早就注意到张说先生老往史书编纂组里跑的情况了,大家都认真校对着,张说也认真看着《则天实录》。忽然,他将实录啪地扔到桌子上,叹息道:“刘五郎(刘子玄)真是太不乐于助人了!”

吴兢明白是张说这小老头看到自己那一段,他根本就是指桑骂槐,明里说人家死人,暗里却是在说自己。他站起来大声道:“这是我写的,史家的记录和草稿都还在,大人怎么还把怨气撒到死人头上?”同事一个个被吓得大惊失色,瞧着吴编撰,也瞧着张说。然而,张说也不是那种不要脸的人,他脸红起来,讪讪说了几句废话,继续假装认真看书了。可是,不知张说是太要脸,还是压根儿就不要脸了,过了几日,他又跑到了吴兢跟前。 遭遇这么一位宰相,想必吴兢先生也非常无奈。 他正告张说,以后别来烦我。言外之意,除非您老人家穿越回去爷们儿一把,否则史书就得这么写。张说也知趣,从此走开。其实,张说也太过紧张了,他修改史书这段历史又成了他的污点。不过,后来,张说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良相,吴兢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史家。

吴兢完成了,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为政书。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一千多年后,它还成了日本天皇的必读书目,在日本社会也广为流传。 安南(越南)出问题了。 有个名叫梅叔鸾的人,不满自己的小生活,领着贼军围攻州县。起义军闹得风风火火,李隆基也重视起来,遣骠骑将军兼内侍杨思勖前去征讨。这个满脸横肉、脾气大、爱吃人肉的太监,出发的时候就带了几个人。杨思勖一路奔波来到了越南,召集子弟,几日内就聚集了十多万人,效果非常轰动。 杨思勖也没多废话,领军平定了梅叔鸾的军队。 贼军四散溃逃,但逃也没办法逃。因为百越的子弟实在生猛,砍完大股贼军后,有人领着一帮人直插腹心,将梅叔鸾斩在了马下。真不知道这个贼帅和普通百姓间究竟有何种深仇大恨。不过,杨思勖不太关心这些问题,取得了大捷,杨思勖先发表演讲,表扬了跟着他一起打仗的子弟,并宣布要将贼军的尸体堆成大山(一阵欢呼),随后还军。

张说出了个馊主意,建议把河曲六州的五万多胡人全部迁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不过,坊间议论了很久,都没搞清楚张丞相究竟想要干啥。有的说空出军事要塞,分散经常反复无常的胡人。那么,有人问,朔方、河南既然没有了人马,那六十多万镇守的雄兵,是不是该回家休息了呢? 张说又出馊主意,他认为,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家务农,留下四十万镇守,已经足够了。 皇帝不敢相信,“裁了二十万,遭遇强敌怎么办?” “臣也在边疆干了多年的工作,知道一些变故。六十万大军,在疆场最大的用处不是镇守,而是当将帅的卫士和家了。想要御敌制胜,没必要要这些人。” “可是……” “陛下如果怀疑,臣愿意以满门百口的人头担保!”李隆基同意了他的办法。不得不说,张说是第一个清楚地意识到府库兵瓦解实质的宰相,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唐朝前期的府库兵,从少年时代一直到六十岁,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这就是张说很不满意的地方。但他更不满意的地方是,六十万大军一年到头都在边关,根本没人会在乎家里如何。村里头只剩下老弱,没力气干繁重的农活,田地的垄子都偏乱了。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时期,赋税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免的,农民怎么办? 农民只能凉拌,要么去死,要么逃亡。 所以,到了则天晚年,府库兵就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当时的张说就对这东西意见很大,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时人微言轻,还被张昌宗这个狗屁不懂的权臣镇压,着实说不出话来。现在好了,张说成了宰相,他觉得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彻底否定府库兵,请李隆基招募壮士充当宿卫,不问来历,全部予以优待。只有这样,那些因为避免赋税而逃亡的百姓才会回家。 这么干行吗? 效果:仅仅十天,兵部就择选出精锐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以前是“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大家都是农民军人两不误),现在是“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军人就是军人,不再干农活)。张说乐呵呵地看着自己办的这件大事,他为自己裁减掉了无数吃干饭的人,还有让许多百姓有家能回而自豪。以往那些数年不回家、一直漂泊在外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不过,张说发现,最近张嘉贞看他的眼神有点儿不大对劲。 和李渊、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一样,李隆基也有很多很多的媳妇,其中以大媳妇王皇后为最。李隆基不太喜欢王皇后,就是不喜欢,也没别的原因。对于风流倜傥、相对年轻的李隆基来说,这个牢骚满腹、年老色衰的王皇后,除了当年和自己一起经历风雨,他很感激以外,真的就没什么感觉了。 他更喜欢有风情的妃子,那个非常受宠的女人。 想一想,那个妃子是谁呢? 答对了有奖。 人们管她叫武惠妃,性格野蛮。 在此之前,多情的李隆基同学曾经爱过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三个女孩,几个人都为他生了孩子(而且都有男孩)。三人肌肤细腻,没有痤疮,长相美好,姿态销魂,心灵手巧,但武惠妃一出现,直接将她们给秒杀了。其他两人还算好些,最痛苦的是王皇后,因为她和李治当年的王皇后一个样——不能生育。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隆基也没有等待她怀孕的必要,所以武惠妃行动了。作为武攸止的女儿,她继承了姑祖母武则天凶狠、毒辣、聪明、耍手段的基因,不过有一点,武惠妃还不够强大,她比武则天信命。 王皇后失宠了,李隆基也逐渐厌倦了这个只知道埋怨的老女人,他想了很长时间,最终下了废掉王皇后的决心。他一个人思路不清,于是找秘书监姜皎来。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