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小说 唐朝从来不淡定4·守业更比创业难

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崔日知张说结朋党 李林甫萧嵩同成功

李隆基一下将头扭向了宋州刺史寇泚,“你也跟朕说过好几次,宋州酒肉不足,朕知道爱卿是个好人!”于是举杯,敬了(赐)寇泚。宰相们起立,群臣见状,也跟着起立。坊间人听见传言,纷纷跑来,苦于没办法上楼,只能在楼下瞧热闹,听说这里的好刺史得到了表扬,坊间人山呼万岁。 封禅结束了。 突厥的颉利发也该走了,他这才觉出自己被李隆基忽悠了。在封禅期间,他一直想提求婚,可李隆基根本没空答理他,某次有空答理,李隆基却绝口不提。到最后,李隆基重重地打赏了颉利发,还安慰了他,说让他好好对待突厥百姓,他就这样带着礼物走了。颉利发回头望了望自己的队伍,又望了望李隆基送的礼品,忽然一拍大腿,大呼上当。 这一次和前几次不一样,前几次只是小范围丢人,这次是大范围丢人,世界各国都知道了。

事实正是如此,小杀、颉利发很恼火,因为李隆基的确是个大忽悠,然而,又能怎么样呢?婚姻乃人生大事,不可草率行事。 班师回朝后不久,赶上王毛仲嫁女。因为王毛仲有宠,所以百官与之来往不绝。但说到底,王毛仲只是个猛汉、保镖,靠与李隆基的私交,才得以有这样的待遇。王毛仲要办喜事,李隆基很真诚地问他:“你还有什么需要吗?尽管说!” 王毛仲顿首,“臣万事俱备!” “东风是谁?” “就是怕有人不给面子,不到场。” “张说、源乾曜……” “臣不担心。” 李隆基忽然很得意,点着头抿嘴笑,“嘿嘿,朕知道你说的那个人是谁了,不用着急,朕下旨让他去就是了。” 王毛仲深受感动,为李隆基对自己的关怀,“臣感慨万千,无以言表!”

于是,到了明日的朝堂,在散会前,李隆基忽然发言,“朕的卫士毛仲今日有婚事,爱卿和诸位达官都去他家看看吧!”说完散会,百官颠儿颠儿跑到王毛仲家里去拜访祝贺,送上大礼。可一直等到过午,婚典上众人还在聊天,不敢动筷子,饿得头昏眼花也不敢动,因为他们在等李隆基说的那个人。 张说在等,源乾曜在等,王毛仲也不敢发脾气。 于是,宋璟慢吞吞地来了,原本唧唧喳喳的现场顿时鸦雀无声。众人以为能看见宋璟道歉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之类的话,却不料他径直接过工作人员递过去的酒杯,做出了一系列让人吃惊的动作。他往西遥遥拜谢,抿了一小口酒,然后,放下杯子对众人说:“我肚子疼。” 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中,宋璟只留下了自己的背影。六十岁的宋璟,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毛仲并不畏惧的张说,也已经五十八岁了。 婚礼结束后,百官拜别。 某日,李隆基忽然问张说:“你说河南尹崔隐甫进京当宰相怎么样?”我只能说张说肯定反对,当宰相当上瘾,大权独揽,只要不是他中意的人,那就一定不能和他同僚。张说真的反对了,可是,反对的理由却令本人震惊。 “崔隐甫虽有才华,但没有文化!” 李隆基:“那你说他能干什么?” “崔隐甫没文化,但也是豪杰,不如就让他当金吾大将军。” 李隆基察觉到了张说表情的异常,他点了点头,安排崔隐甫当了将军。紧接着,张说同志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了自己早就挖好的火坑,拦都拦不住。前任殿中监崔日知,张说好友,某日风风火火跑来报告,“报告!张说生性耿直,以天下百姓为心,应为御史大夫!”

李隆基当即就想跳起来扇崔日知的老脸,但他憋住了,而且还点了点头,让崔日知先回去。崔日知乐呵地回到了住所。几日后,圣旨下来了,“以崔日知为左羽林大将军,以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张说暴跳如雷,他不肯淡定,自然也就没思索现在的情况,只是破口大骂道:“一定是崔隐甫,一定是崔隐甫在搞鬼!我弄死他!”说起来,张说的仇人还不少,除了崔隐甫,还有御史中丞宇文融。宇文融善于搜刮,李隆基喜欢他,导致学士们对这个人非常不满,作为学士带头人,张说也就身先士卒地对他不满了。张说和宇文融两位老哥实在是不像话,因为私底下互相瞧不上,竟在朝堂上对骂起来。李隆基还得当爹当娘地给他们调解,二人依旧面红耳赤。 中书省的提案,每回都遭到宇文融的反对;宇文融有了提议,张说肯定也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管你提议是好还是坏。两人就差在朝廷上扒骨碌了,中书舍人张九龄看不过去,奉劝张说,“宇文融是皇上喜欢的人,也很有心计,大人不可不防啊!”

张说哈哈大笑,指着御史台,藐视道:“我谅他们也不敢(鼠辈何能为)!” 于是,就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四月,一个美丽的初夏日子里,宇文融和其他几个再也受不了张说的挤压,联合曾受过张说欺负的人一起搜集张说的罪证。张说的罪证实在太多了,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结交术士…… 是不是条条都能扳倒他? 是! 带劲不? 带劲! 合伙告他,如何? 太危险了! 让他天天惦记着咱们,岂不更危险? 嗯。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宇文融三人和其他诸如张嘉贞的人),张说东窗事发。李隆基下敕,令宰相源乾曜及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一起在御史台拷鞫张说。 沉醉在梦境中的张说,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御史台,他交代了自己所有的罪状,“我喜欢珍玩,喜欢钱,有私心。我自私,我暴躁。我膨胀了,没人敢反对我,让我丧失了本性,颠倒梦游。”

御史台审核完毕,张说依然惶恐不安。故事很快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他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高力士,“你去看看他吧!”高力士就跑去看张说了。张说蓬头垢面地跪在一张破草席上,吃饭的粗制瓦罐也躺在地上,张说本人像一只受了伤的小狗一样,眼神流露出恐惧和不安。 高力士说了几句话,转身走掉了。 他来到李隆基面前,如实禀报一番。 李隆基:“这么可怜?” 高力士:“再怎么样,他也是有功之臣。” 李隆基:“给他点教训就好了,谁还没迷失过自己呢?” 高力士:“是。” 张说被罢免了,宇文融开始联络其他人准备庆祝,但令宇文融喷血的是,张说被罢免后不久,又回到了中书令的位置上。而上书弹劾张说的三位仁兄,也终于一个个名垂史册了,他们分别是:御史大夫崔隐甫,御史中丞宇文融,御史中丞李林甫。

之前说过,“甫”就是帅哥的意思,杜甫是,崔隐甫是,李林甫也是。 崔隐甫和宇文融显然不如李林甫有定力。在扳倒张说这件事上,他们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能力。如今四十出头的李林甫,混得还行,不过都是祖上有功。他爷爷的爷爷,是李渊的伯伯,他娘姓姜,他舅也姓姜,名叫姜皎。 但李林甫有一身本事,所以混得非常不错。李林甫有些鄙视崔隐甫和宇文融,两人跟他同盟,却笨得出奇。想要把张说干掉,你没个后招能行吗?所以,当宇文融和崔隐甫两位和张说火并的时候,李林甫却在抓紧时间巴结和李隆基最能说得上话的人——武惠妃。 我一直认为李林甫比来俊臣还能耐,他是如何成功令武惠妃欢喜的呢? 李林甫哈哈大笑,看起来很爽朗,“我问你,武惠妃现在最想干什么?”

“……当皇后?” “你也不笨!那我问你,我该怎么跟她说?” “林甫坚决支持惠妃当皇后……” “母以子贵啊兄弟!” 我恍然大悟,翻开历史,仔细瞧瞧李林甫的档案—— 李林甫,小字哥奴,善于投机钻营,揣测别人思想(这一点哥奴兄已经练得出神入化,某位重要人物曾惊叹哥奴兄为天人)。 哥奴闭口不谈武惠妃当皇后的事情,他来到人家面前,只是强调了一下自己的态度,“我愿护寿王(武惠妃的长子)为万岁!”我明白了,这就是手段。 李林甫嘿嘿笑了起来,他说:“你就等着瞧吧,崔隐甫和宇文融这俩二货马上要滚蛋了。”说完,这俩人还真就过来找李林甫。李林甫满口答应,然后用不屑的眼光目送他们远去。宇文融的意思是,联合所有人,集体上书诋毁张说。李林甫不答应,自然有他不答应的道理。就在这天,李隆基因为厌倦了调解纷争,一怒之下,让张说致仕(退休),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家伺候老母去(隐甫免官侍母),宇文融直接从中央滚蛋,去地方当刺史。

有人说起崔隐甫这个喜欢弹劾别人的家伙,恨得牙痒痒的。自从宇文融、崔隐甫走后,百官算是松了一口气。可谁都没注意到隐身的、显得很虚弱的李林甫,却平安无事。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一位能人接替中书令。李隆基选择了萧嵩,一个长得很魁梧的美髯公。 萧嵩是个名人,公元668年出生,胡须像关羽,梁明帝萧岿玄孙,萧瑀曾侄孙。 说起来,萧嵩和陆象先还是僚婿(姐妹夫君)。当年陆象先未发达的时候,宣州有位名叫夏荣的神人曾经跟他说过:“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但是您不如萧郎,他一门尽贵,官位高,还都高寿。”夏荣这个相面学家,准确地预测了陆象先、萧嵩的前程,遵照夏大师的指示,在武则天死后的第一年,平民萧嵩同志就被调补为洺州参军,不久得到桓彦范(五王之一,当年因得罪领导而被贬到了洺州当刺史)的赏识。桓彦范对他说:“你以后肯定当不了参军,你未来大富大贵,大富大贵!”

桓彦范对萧嵩恩遇有加,但同时,桓彦范也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萧嵩真的能够位极人臣,他最大的缺点也会在宰相的位置上暴露无疑。因为在别人看来,萧嵩根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没跟他深入交往的人根本不会知道他的能耐,更别提和桓彦范一样料定未来之事。萧嵩那拐了十八弯的亲戚陆象先,已经当上了中书侍郎,又成了监察御史。 而萧嵩却原地踏步,一堆烂泥。然而,机会来了,因为陆象先善于举贤,从未走眼,而且举贤不避亲,骂人不避敌,所以,他向李隆基推荐了萧嵩。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