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第19章 第七章 “大事不糊涂”的儒将——叶剑英

“为了保证突围行军中通信联络的畅通无阻,及时地为军委提供准确的敌我情况动态,即日起电台昼夜值班。现在我把电台的同志分成几个梯队,交替行军。”一位英俊潇洒的红军指挥员,此刻正在给参谋们下达指示。他,就是早年曾担任孙中山大总统的贴身卫士和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长征以来以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主持红军总司令部日常工作的著名将领叶剑英。 红军总司令部里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年轻的参谋们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在传递电文,也有的在军用地图上画着下一步行军的路线……叶剑英在这里穿针引线,承担了“总调度”的角色。他既要在总部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重的军务,统筹全局;又要直接指挥第一纵队4个梯队共约4700人的突围行军,肩上担子之重可想而知。

突破湘江封锁线后,红军已损失过半。叶剑英的心情十分沉重。部队继续行进到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西延山区。崎岖陡峭的山路仅一尺来宽,旁边就是万丈深谷。“大家小心点,朝前看,不要往下看。”叶剑英不时地提醒同志们。突然,传来阵阵骡马凄厉的嘶鸣声。原来,有几匹骡马先后踩空了脚,摔入了张着大口的深渊。好不容易下了山,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地,年轻的参谋们欢呼雀跃,耳边却传来“大苍蝇”(敌机)的轰鸣声。 “注意隐蔽,快散开!”叶剑英大声命令部队。呼啸着俯冲而下的敌机,显然发现了目标,甩下一串炸弹。叶剑英见势不好,向路边疾跑,还没来得及卧倒,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炸响了,他顿时倒在了地上。 “司令员!”警卫员范希贤惊叫一声,迅即奔到叶剑英身旁。“你受伤了没有,你?!”范希贤话没说完,只见叶剑英咬着牙,慢慢地自己支撑着,爬了起来。

“走!看看……”叶剑英说着,踉踉跄跄地向前走了几步,忽然感到右大腿不大听使唤,一阵疼痛。 “你受伤了!”警卫员跑上来扶他。叶剑英顺手朝右大腿靠臀部的地方摸去,湿漉漉的,粘粘的,鲜血渗透了裤子,还在不断往下淌。“快躺下。我去找医生。”范希贤不由分说,扶他躺下。 总卫生部部长贺诚闻讯赶来,一副担架跟在后面。“快抬到卫生部去!”他把叶剑英扶上担架,向抬担架的红军战士命令道。 在总卫生部临时驻地,同志们都关切地围上来,问:“司令员,伤得怎么样?”叶剑英强忍疼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连声说:“不要紧,不要紧的。”但额头上分明沁出了豆大的汗珠。 “哇!”有人惊呼起来。当医生撕开叶剑英的裤子,检查伤口时,发现一个好几公分深的洞,一块弹片深深地嵌在里面。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技术条件,医生无能为力地摇了摇头,只好对伤口简单包扎一下。

“没事了,继续上路!”坐在担架上的叶剑英平静他说。警卫员给他盖上棉大衣,发现这件棉大衣上有许多窟窿。他忽然想起,炸弹爆炸时,这件大衣被司令员右手拎着,结果替他挡了许多弹片,要不然就惨啦!不信神的警卫员,这时却认为有神灵在保佑司令员,这件大衣真该好好珍惜…… “留着它作纪念,可以使自己不忘过去。”每当谈起这次负伤留在体内的弹片,叶剑英总是这样风趣他说。 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叶剑英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几位年轻的参谋见他劳累过度,日渐消瘦,想给他找些营养品吃。可是,在长征路上,这只是一个美好而又奢侈的愿望。 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经过一天急行军的红军指战员大都进入了梦乡。 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值班室里,仍灯火通明,叶剑英正伏在案头,用毛笔一笔一划地起草电文。他向来办事认真严密,字写得工工整整,写完后又一字一句地阅看、修改,直到满意、抄清为止。许多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参谋,一谈起叶剑英的工作作风和效率,都肃然起敬。

忽然,他觉得喉咙口有点难受,想吐。放下笔,刚低下头,嘴里就涌出一口血。他掏出手绢擦了擦,环视周围,没人看见,又若无其事地伏案撰文。 但这样次数一多,终于被其他同志发觉了。这时,他运用自己的“权力”,命令那些知情的同志“要注意保密”。而他发现有的参谋身体不适时,却一定要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们骑。长征时曾骑着叶剑英的马行军的参谋孔石泉,数十年后谈起此事依然很动情:“如果没有叶司令员的那匹马,也许我早就在长征中掉队、倒下了!” 那是遵义会议刚结束不久的一天傍晚,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向土城赤水方向开进。当跟进的中央机关走到一条山谷时,突然枪声骤起。北边半山坡上,出现了约一个连的敌军,他们居高临下,猛烈开火。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首脑人物在内的中央机关,都暴露在敌人的有效射程以内,形势非常危急!

“这是哪路敌军?真是活见鬼了!”一位曾经当过侦察参谋的同志有点恼恨他说。中央机关迅速散开,躲进一条水沟里。 “不要慌!把警卫员组织起来,狙击敌人。”周恩来副主席镇静他说。 他知道,只要争取到十几分钟,后续部队就会赶到,消灭这股敌人不在话下。 然而,敌人似乎已经发觉他们的对手是红军中央机关人员。一个军官用手枪往帽檐一顶,狞笑一声,命令道:“弟兄们,冲下山去,活捉朱毛!”数十个敌人嚎叫着向中央机关人员扑来。 警卫员们奋起还击。但火力毕竟有限,眼看快要支持不住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南面高山上响起了机关枪声,叶剑英率领通信排赶到了。 原来,率领军委纵队跟在后面的叶剑英,依稀听见前面响起一阵枪声,马上意识到中央机关人员可能遇到危险,抢先带领身边的通信排快速前进,抢占了南面的制高点。当发现敌人冲锋时,立即下令集中火力压制敌人。被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得晕头转向的敌人,扔下十几具尸体,退缩到北面的半山坡上。双方对峙了一阵,敌军官见捞不到什么便宜,再僵持下去可能会被红军吃掉,便趁暮色离去。

躲进水沟里的中央机关的同志纷纷跳出水沟,大家异口同声他说:“好险呀!”叶剑英笑着迎上去,毛泽东拍拍他的肩膀说:“多亏你及时赶到,帮我们赶走了阎王殿派来的小鬼哟!”周恩来也很感慨他说:“剑英啊,你当年‘中山舰事件’誓死护卫孙先生,今天又奋勇救我们,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啊!” 在第二次攻占遵义的一场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不幸牺牲。一封电报摆在叶剑英的案头,那是三军团致中央的,电文指名要求叶剑英去接任参谋长。考虑到前方战斗正在激烈进行,必须派得力战将去充实,中央批准了三军团的要求。忍着伤痛的叶剑英受命于危难之际,协助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率领三军团先后渡过金沙江、大渡河,攻占天全、芦山、宝兴,来到海拔4000多米、山顶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脚下。

“看来要找御寒的衣服或烧酒是不可能了,但大家可以多备些生姜、辣椒和大蒜等,上山冷的时候咀嚼一下,能够压寒。”对爬雪山同样缺乏经验的叶剑英,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 雪山上的气候比人们预料的还要恶劣得多。虽然已是6月中旬,但山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阵阵风暴卷起漫天大雪,打到人的脸上、手上,似刀割般的痛;或者灌进脖子里、裤管内,浑身冰冷冰冷的。叶剑英拄着拐棍,艰难地和大家一起向山上攀登。衣着单薄的他,被寒风吹得直打哆嗦。他掏出姜片,含在嘴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停下脚步,一定要坚持住!”终于到了山顶。回头望去,不远处有3名红军战士围坐在一起。“加把劲,不能停啊!”叶剑英大声呼喊他们。可是这3位同志无动于衷。他疾步奔到他们面前,惊呆了:就像永恒的雕像,他们再也动不了了,已经冻僵牺牲了。

叶剑英两眼被泪水模糊了。他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同志告别…… 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与爬雪山相比,过草地更为艰难困苦。 一望无际的草地荒无人烟,淤泥遍布,一不小心失足,便会陷进沼泽地里,遭受灭顶之灾。几天走下来,仍望不到尽头,而所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只好挖野菜、树根吃。有不少红军饿死在这荒野上,又有不少人吃了带毒的野菜而痛苦不已地死去。 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率领红三十军的两个团,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成为过草地的开路先锋。 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露宿在草地上的红军指战员没有栖身之处,衣服全湿透了,风一吹,冻得直打寒颤。见此情景,叶剑英把大家召到一起,相互紧靠着身子围坐着。“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吧!”说着,叶剑英领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大家齐声唱起了《国际歌》。

高亢的歌声在茫茫草地的夜空中回荡,那气势压倒了无情的风雨,寒冷、饥饿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英勇的红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草地北端的班佑,叶剑英与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一起,指挥部队消灭了一批前来进犯的敌军骑兵,缴获不少马匹,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这时,忠实履行开路先锋职责的叶剑英,一面布置把部分战利品送给党中央机关和后继部队,一面亲自带人寻访去甘南的最佳行军路线。 “这里是拉卜楞,如果照原计划去那里,还要走4天草地,路上敌人骑兵活动也比较频繁,不大好对付。因此,我建议从班佑改道向东北转弯,下巴西,占包座,甘南就很快可以到达了。”在班佑一间游牧藏民用树棍拱起屋架,外面涂以牛粪当墙的“牛屎房”里,叶剑英手持地图,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自己的想法。

毛泽东拿过地图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你看怎么样?”他向身边的周恩来询问道。“我看可以,请主席决定。”周恩来答道。 毛泽东把地图一放,说:“好!剑英的意见很好!我们就从这里转弯。”说完,向叶剑英投以赞许的目光。 当中央机关和右路军开进巴西时,领导左路军的张国焘迟迟按兵不动,拒不执行中央要其向右路军靠拢、共同北上的指示,并且以红军总政委的身份,电令在右路军的红军前敌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 1935年9月9日,对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持消极态度,但对张国焘电令奉为圣旨的陈昌浩,以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前敌政治委员的身份,在巴西潘州村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召开右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传达张国焘命令并作南下动员。叶剑英参谋长感到会议的气氛有点不对头,在会上深为焦虑。 这时,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吕继熙(即吕黎平)和机要组长陈茂生来到会场,招呼叶剑英出来,递上一份电报。这是张国焘给陈昌浩的密电,内容事关重大。 叶剑英拿着电报进入会场,准备交给陈昌浩,正讲到兴头上的陈让叶等会儿。退出来的叶剑英瞥了一眼电报,顿时大吃一惊。电文上的一个个字,就像一支支拉在弦上的箭,随时会有不测事件发生。 “不,要镇静。不能先让陈昌浩知道,要马上报告毛泽东。”叶剑英不动声色地顺手将电报装入口袋。“回去吧,你们。”他边说边手一摆,转身又进了会议室。 不一会儿,叶剑英借故走开,直奔3里外的毛泽东住处,将密电呈给他看。毛泽东阅后深感事态非常严重,急忙将电文抄录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张国焘令前敌指挥部政委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抄完,毛泽东叮嘱叶剑英:“你赶紧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儿来了。”叶剑英火速返回。会议仍在继续,陈昌浩仍在滔滔不绝地大谈南下的意义。没等他讲完话,叶剑英将电报交给陈昌浩的秘书转交他。因为以往电报大部经过叶参谋长之手,陈昌浩没有看出什么破绽。 此刻,毛泽东急忙召集住在一地的张闻天、博古(即秦邦宪),一块儿赶到红三军军部驻地,同在那里养病的周恩来、王稼祥等紧急磋商对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率领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迅速转移,先行北上,避免可能发生的红军内部武装冲突。陈昌浩则遵照张国焘密电的指示,开始部署部队对党中央和第三军进行监视和警戒。 当晚,叶剑英又以他的大智大勇从容地涉险过关。他叮嘱吕继熙、陈茂生俩,千万别向任何人提起这份密电之事;又交代小吕,把唯一的一份十万分之一的大比例甘肃地图找来;还打电报给正带领宣传队在包座慰问演出的红三军宣传部长刘志坚,要他见电即回红三军驻地。 “怎么把军委直属队带走,又不致引起陈昌浩等人的怀疑呢?”叶剑英虽然知道自己处境十分危险,但他这时却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因为他一走了之的话,整个直属队就带不出来了。“有了!”他兴奋地一拍大腿,突然感到一阵疼痛,原来拍到伤口处了。“就利用张国焘要南下的电报做文章。”他的脑海里迅速拟就了一个行动方案。 叶剑英起草了一个会议通知,让直属队的领导前来开会,布置筹集粮食之事,以备南下之用。陈昌浩看了通知,不知是计、高兴他说:“很对嘛,应该先准备粮食。”当然,会议布置的不是筹粮之事,而是下半夜两点出发,跟随先行北上的党中央而去。最后,布置完任务的叶剑英让大家对表,又严肃地告诫大家:“一要严格保密,二要准时行动。” 晚9时许,叶剑英回喇嘛庙住处休息。空旷的殿堂,此刻显得格外宁静。 灰暗的马灯在殿堂中间扑闪着,侧身躺在床上的叶剑英注视着马灯,思索着今晚行动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这次行动必须万无一失。”他想。 几乎每隔半个小时,叶剑英都要看一下表,生怕误了时间。约两点还差15分钟时,他悄悄地翻身下床,从床底下的藤箱里取出地图,披上大衣就往外走。与他同住一室的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熟睡了,没有察觉。他先来到军委秘书长萧向荣处,将地图交给他,说:“千万保管好!这可是要命的东西。”正说着,叶剑英一摸身上,发现枪没带出来,要回去拿。萧向荣一把拉住他说:“回去危险!”“没事的,我是出来检查打粮的队伍的。”叶剑英随即返回喇嘛庙住处,挎上左轮手枪,便匆匆离去。 “打粮”的队伍在叶剑英率领下按时出发了。在事先约定的一个磨房附近,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率领的军委直属机关另一部分同志已等候在那里。大家热血上涌,显得紧张而兴奋。有的同志开玩笑他说:“我们开小差跑出来了。”叶剑英笑着说:“我们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拂晓时分,这支队伍赶到了红三军驻地。正焦急地等待他们到来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毛泽东紧紧握住叶剑英的手说:“哎呀!你们可出来了;叫我们好担心哟!”毛泽东立即指示向俄界开进,与红一军会合。 对于叶剑英在关键时刻大智大勇,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毛泽东予以高度评价,并多次称赞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直到30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还念念不忘,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