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揭底山西煤老板

第34章 产业“托拉斯”搅浑山西煤政风云

揭底山西煤老板 山西病人 1361 2018-03-14
时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当时山西煤炭市场持续火暴,很多人都把煤矿坑井当作会吐钞票的“金口”,把投资煤炭产业看成是一本万利的“好项目”。这时,一大批身陷“投资饥渴”的国内外投资财团和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山西。在“内资”与“外资”市场角力博弈的背景下,一个新兴的“先进”行业阶层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炒矿者”。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活跃在山西产煤区的“炒矿者”惯用的手法,一般是花巨资先购进一些有“潜力”的煤矿。这里说的“潜力”型煤矿,主要就是指“黑口子”。一般地,因为乡镇或者村办煤矿普遍“不正规”,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炒矿者“吃”进之后,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比如办理更为完善的采矿手续、改善煤矿开采条件、扩产等,然后再将其转手给他人。经过他们这么一“炒”,实际上是把一座煤矿由“黑”到“白”的“再漂洗”或“再加工”。于是,市场上就多了一座“出手价”可能会翻一番甚至更多的“煤矿”。

“‘炒矿’使煤炭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这是因为煤矿的法定代表人更换频繁,前任的投资者为了在任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矿主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疯狂采矿,再以极低的回采率终结一座煤矿的寿命。”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这种现象。 在这个行当内,“炒矿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一般不会轻易接手一个“熟矿”,而更多的是青睐开采能力尚缺的“生矿”。 “熟矿”是当地人对“手续齐全”、“管理规范”的煤矿的别称(这种煤矿都经过矿主成规模化的系统性开采)。一般地,这种煤矿是在“原主人”手上已被人“吃干榨尽”的“剩饭残渣”,在煤炭市场上是“没人要”的。 实际上,上一任矿主留下正规煤矿,基本相当于报废的煤矿了,重新整理要花非常大的代价。山西省对新煤矿审批严格,相当于不可能有新煤矿获批,投资者们只能在以前已获批的煤矿中寻找机会。

而“生矿”的命运则相反。“生矿”一般主要是指“黑口子”。由于这类矿主在资金、技术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开采能力有限。在一座储煤量丰富的矿山面前,煤老板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在一块金元宝上啃了个“小豁豁”。这就意味着山体根基尚未动摇,而“炒矿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至于把一座“黑口子”的“颜色”由“黑”漂“白”,那正是神通广大的“炒矿者”的“天生强项”。 在这里,我们关注山西煤矿市场现状的同时,也要提及另一个与之相关的群体,那就是来自浙江的“温州炒煤团”。 山西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称,目前在山西的温州煤商有500多人,但有人估计实际可能在5000人左右。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温州炒煤团”在山西发家致富的诸多传奇经历,一直在不断地在坊间被人们传诵着。

干几年服装生意,手头略有积蓄,在朋友或者老乡的“引荐”下,到山西购买煤矿,进行运作。一般情况下,投资一两千万元,两三年就能收回。 这是温州投资者赴晋淘金的“通用轨迹”。 据山西官方资料,截止2009年上半年期间,山西有各类煤矿近四千座,矿井近五千个,在这些矿井当中,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占到70%。而温州商人承包的矿井,基本产量都在9万吨以下。 这一类煤矿,在轰轰烈烈的“晋煤大整合”中生死未卜,前途渺茫。 继续干下去,还是及时转向调头?在他们眼里,这些昔日为自己挣来滚滚金元的“金窝窝”,如今已成为葬送自己财富梦想的泥潭。 这对于已从口袋里掏出成千上亿资金的温州老板,实在是一个无法面对的选择。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