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揭底山西煤老板

第66章 从“金三角”治毒看山西“治煤”

揭底山西煤老板 山西病人 1437 2018-03-14
山西产煤,山西人祖祖辈辈靠挖煤为生,但现在摆在山西人面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是矿难频发,矿毁人亡;一方面是政府彻底禁煤,使得山西矿工人亡家毁,生活无着。 这难免让人想起流传在山西矿工中间那句“人固有一死,要么被(坑下的石头)砸死,要么被饿死”的辛酸“流行语”。 在他们看来,煤矿今天“出事”,明天清理现场,后天就有矿工扛着煤镐走到坑下“继续上班”去为死者“继承遗志”。在当地,人们对这种“矿难天天有,事故日日发”的生活已司空见惯。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气魄”,所以就了这厢事故后矿工家属的呼天喊地的哭泣,那厢就有人义无反顾地奔赴煤矿的场景。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去煤矿挖煤,纵使面临的是“九死一生”,但其结果总是“九死”中还有“一生”的可能性。

“但如果政府彻底禁煤,就意味着把这些祖祖辈辈靠煤吃饭的山西人的饭碗砸掉,没了活路”一位当地老矿工无奈地说。 是啊,禁煤,并非一“禁”了之这么简单。 专家也认为,山西“治煤”,绝对不能一禁了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面临着一个复杂而残酷的现实。 山西要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要满足发达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加之山西自身发展对煤炭的过度倚赖,所以煤炭产量是不可能下降的。但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又决定了事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这确实是一对现实矛盾。由此让人想到举世闻名的“金三角”治毒。 “金三角(Golden Triangle)”是指位于东南亚地区的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因这一地区盛产鸦片等毒品,使这里一度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毒品源头产地,从而使得“金三角”闻名于世。

国际社会认为,“金三角”禁毒,势在必行,但又不能一禁了之,科学的治理方法是,在“堵”的同时,还要注重“疏”。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虑到当地“后毒品经济”的社会发展,要寻找新型经济发展着力点,核心是以此为生的当地百姓的生活不受“金三角”禁毒影响。 据了解,近几年来,包括中国国家禁毒委员在内的国际社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如在当地种植区大力推进以经济民生作物替代罂粟为核心的“除源工作”。 为此,中国政府已累计投资近五亿元人民币帮助缅甸、老挝开展罂粟替代发展,还为禁种烟民提供了大量粮食和药品援助,帮助他们改种甘蔗、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当地种烟民的生计困难。 如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改善移民生活就是最好的“禁毒”。

有媒体报道说,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政府又提出要全面开发佤邦旅游产业的思路。比如在佤邦第二特区政府有效实施了禁毒承诺的前提下,引入国际投资,依托“金三角”100多年的鸦片史、战争史,以“金三角探秘”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旅游经济。 在这一思路下,他们提出佤邦旅游做到独特性和唯一性,就需要系统整合金三角毒品历史、毒枭争霸历史、丛林战争三大元素,充分展示原生态的罂粟种植,鸦片与海洛因提炼,生产过程与吸食过程,罂粟等非毒品功能与文化,毒品贩运等独具特色的内容,故事化演绎毒枭争霸的战争场景,合理整合民俗文化的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真正“概念化”的“金三角旅游区”。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当然不是把山西“禁煤”工作与“金三角”治毒相提并论。但这种政府与地方联手,因地制宜、科学现实的“治毒”态度和思路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比如,在山西文化旅游中引入山西煤炭开采史元素,建设“中国能源(煤炭)地质博物馆”、“中国煤矿生态博物馆”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