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

第130章 拯救华源

危机爆发后,华源首先放慢扩展的步伐,原先计划吞并鲁抗集团的计划泡汤,这场“联姻”结出的果实只是成立一家的北药鲁抗,北药鲁抗注册资本仅为4000万元,其股权比例为北药股份占60.44%、鲁抗集团占35.38%、鲁抗医药占4.18%。 母子连心,华源嫡系部队纷纷出动,挥泪大降价,出售资产。 华源制药也断臂求生存,出售资产:一是作价2755万元转让湖南九汇现代中药公司70%的股权给浙江康恩贝制药;二是将辽宁华源本溪100%的股权,以1.7亿元卖给华源集团另一家子公司——北药集团,这一交易中有大约5000万元是用于清偿银行欠款,以调整华源制药的资产负债结构。 国资委在否决上海国资委的重组方案后,曾经多方寻找华源集团的重组方,包括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国药集团、恒天集团都有过接触,但这些公司要么只肯接收华源的优质资产,要么与华源集团的医药行业存在同业竞争,最后都没有谈成。

华源重组陷入胶着,上海市国资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毕竟华源集团的成功重组对于上海力推生物制药业产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华源集团持有的上药集团40%股权更是上海整合医药产业,实现优质资产海外上市的重要战略筹码。 按常理,上海银行是不会落井下石逼债的,毕竟华源集团和上海银行关系非同寻常。在华源危机时刻,上海银行应同意展期还款,更何况9月16日,其实只有一笔数额为1.8亿元的贷款到期,该贷款是用于2002年收购上药集团40%的股权。 有报道说:“这背后可能是政府的力量在主导,以上海银行为首的嫡系机构逼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方面可以抢得上海方面觊觎的优质医药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逼迫有关方面尽快实施重组方案。”

9o16事件发生后,国资委不得不加快了重组步伐,火线重组。首先,国资委的一位高层很快到上海,与上海市政府的高层交流。紧接着,国资委联合银监会对相关逼债银行和地方法院打招呼,解除司法冻结,正在起诉的撤回诉讼,对于华源集团逼债的案子则一律不予受理。 但解救华源面临的资金链困境,当务之急是需要一大笔资金,可国资委还没有资金用于投资,也不宜作为直接注资人,因此,选择一家平台公司重组华源就是水到渠成的方式。 11月,媒体报道:最大央企重组案浮出水面,诚通50亿元解救华源集团。 诚通控股同样成立于1992年,原为物资部部属企业,与华源集团背景颇多相近之处。 2004年6月13日,国资委下发通知,选择诚通控股、国开投两家央企进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其使命为“搭建国有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平台,探索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及不良资产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和处置的路子”。

2004年8月,诚通接收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下属8家公司的划转移交,并托管中国寰岛集团公司。 国资委选择诚通的理由: 诚通在综合物流能力在全国同行中位居前三位,诚通和华源的组合在物流与医药、纺织的流通配送方面有业务联系。 诚通正在酝酿对央企大大小小1000多家医院的重组整合。如果这一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话,无疑将与华源的医药主业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 诚通有资产重组经验,旗下新华通投资公司成立多年,专责处理诚通内部的不良资产,前后处置资产金额达60亿元。 但是诚通也有两大缺陷:一是没有产业背景,二是规模太小。 按2004年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排名比较: 诚通的规模小,最大的挑战是,重组华源的资金来源需要贷款。要完成这场蛇吞象的并购大戏,就要求助国家开发银行。

2004年9月16日,国资委与国开行共同签署《支持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开行向国资委选定的两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诚通控股、国开投授信,总授信额度达到500亿元,其中诚通将获200亿元授信。 诚通提出的重组方案为,利用国开行授信的50亿元贷款,其中25亿元对华源集团进行增资,增资后诚通在华源集团持股比例为50%,另25亿元为专项贷款,以购买华源集团可转股债的形式注入华源,以启动华源的银行债务重组。下一步华源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已经有意向的境外投资方有3家,分别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印尼。 诚通聘请了独立审计机构,组成了一个200多人的专业审计队伍,对华源集团以及旗下子公司进行深度审查,准备重组摸底,但是国开行迟迟没有发放贷款。

国开行对该项贷款有两点分歧:一是解决央企重组资金之困,不应该由国开行承担;二是早前华源也曾经向国开行申请贷款,国开行不贷,现在给诚通提供贷款,让其重组华源,而诚通无论是资产规模、现金流量上甚至还不如华源。 国开行没有批准给诚通授信的50亿元贷款,注定了诚通最终要和华源集团失之交臂,只是苦了华源,缺血过度却迟迟得不到资金注入。 几经波折的华源集团重组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央企巨头华润集团接过了拯救华源的接力棒。 2005年12月,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工作会议期间,华源集团总裁张俊和华润集团总裁宋林接触,张俊表示了希望华润重组华源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在华源集团拟定的瘦身行动中,华润集团曾有意接手华源纺织板块,此后,宋林积极推动此事。

华源危机全面爆发后,华润进入华源调研,内部粗算的结果是,重组华源后华润集团总收入有望翻一番,年利润增加6亿元以上。在诚通因收购资金问题退出重组后,华润即把重组方案报到国资委。 2004年,华润集团在1000家大企业集团中排名22位,总资产1077亿元,营业收入675亿元,旗下拥有6家上市公司。从产业结构来看,华润旗下拥有医药和纺织业务,和华源之间的业务有天然的互通平台;而在资本重组上,华润的经验也很丰富,显然华润比诚通更有实力重组华源。 华润重组华源的好处是,按照国资委产业整合的精神,在央企队伍里,总资产没有进入行业前三位的企业,将被行业前三位的央企整合,也就是说华润只要重组成功,不仅成为最大的医药巨头,而且可以成为央企医药产业的重组平台,进一步整合还没有进入行业前三名的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上海医药研究院等央企医药资产。

2006年2月16日,华源集团在上海召开董事会及股东大会,会议一致同意由华润集团对华源集团实行战略性重组。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代表国资委在会上对华润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提升纺织产业;第二,打造央企医药平台。 重组后,华润集团将持有华源集团70%以上股份,华源集团现第三大股东金夏投资集团作为策略投资人持有华源集团不超过30%股份。华润还将托管国资委持有的华源8284.01万股(占总股本9.136%),代国资委行使出资人权力。华源集团将成立“华源集团管理委员会”,具体领导重组工作。 尽管重组方案没有明确的注资方案,但是各路媒体一致看好: 一是本次重组是国资委主导,重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华润总裁宋林、副总裁阎飙、华源董事长周玉成组成。

二是华源集团对前景表示十分乐观,华源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一直所说的华源集团200多亿元的负债资金,事实上都是由底下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而产生的,集团本身的负债只有20亿~30亿元左右。 三是在不久前,美国风险投资机构鼎辉投资已经收购了金夏投资集团,策略投资人实力雄厚,也说明国外基金对华源还是很看好的。 股票市场上也对本次重组极为看好,当日,华源制药逆势上扬,涨幅高达9.29%;华源发展和华源股份分别上涨4.94%和2.56%。累计涨幅更大,以华源制药为例,2月10日华源制药收盘价在2.46元,3月1日最高价为4.05元,13个交易日上涨65%,而同期上证指数只是从1282点变为1306点。

点评:苦苦挣扎中的华源,终于迎来了中央正规军的解救,兄弟部队增援了,华源能否绝地突围。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