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红色大本营·井冈山

第80章 结语

红色大本营·井冈山 文辉抗 3512 2018-03-14
1965年5月22日,井冈山。 天,格外的蓝;山,格外的青。满山的杜鹃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蜿蜒的盘山公路犹如一条玉带环绕在群山峻岭之间,峰回路转,直插云天。 一队轿车沿着公路盘旋而上,在雄伟险峻、倚天耸立的黄洋界缓缓停下。身披大氅、精神矍铄的毛泽东走出车门,来到了黄洋界上。 这是毛泽东自1929年离开井冈山之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重返井冈山。 毛泽东来到当年红军守卫哨口时住过的营房旧址前,仔细地察看,喃喃细语。然后信步登上山顶,满怀深情地指着黄洋界四周的山峰叠嶂,向站在他身边的人说道,这就是黄洋界! 来到这井冈山的大门,来到这当年的哨口,毛泽东显得有些激动。他要随行的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等前去察看有无当年红军所修工事的痕迹。当得知工事依稀可见时,他沉思良久,仿佛又回到了那难以忘怀的斗争岁月……当年,毛泽东率领上井冈山的部队不足千人,而现在,毛泽东是有着数百万兵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

当年,毛泽东仅是方圆不过数百里的割据区域的领导,而现在,毛泽东是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的起始点,就是毛泽东现在踏着的地方——井冈山。 毛泽东浮想联翩,感情难以自抑。就在一行人饱览了黄洋界的自然风光后准备离开时,毛泽东将随行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召到木制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在这里合影吧!留着永恒的纪念。” 傍晚,毛泽东一行的车队抵达井冈山的中心茨坪。 此时,群山环抱之中的茨坪,千百盏灯火就像空中闪闪发亮的星星,闪烁光芒,分外耀眼。 昨天还在湖南省会长沙,今天就到了井冈山的茨坪,毛泽东感慨万分。他当年从湖南浏阳引兵井冈,可是足足走了半个多月呀!无怪乎毛泽东一到井冈山宾馆,就风趣地说:“这可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这几百里地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井冈山,还是机械化快!”

又回到了这块魂牵梦萦的故地,又回到了这片难以割舍的热土。 在这里,毛泽东想得最多的、说得最多的,是井冈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月24日,雨过天晴,薄雾在群山间缭绕,景色格外秀丽。 这一天,毛泽东的心情特别好,他把随行的汪东兴等人叫来,动情地对他们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这次故土重游,感慨万千。回想起38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激动得很呐!” 汪东兴等人就将他们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汇报。毛泽东一边听,一边兴致盎然地谈到了井冈山的斗争历史:“井冈山是座好山。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茶陵、莲花等县均有党的活动和农民运动。具备一定的政治条件。”

“当时,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百家衣。自己有什么穿什么,没有统一服装。夜里盖的是禾草,脚上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连草鞋都穿不上,打赤脚。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所有吃的、用的东西全靠两肩挑。当时除少数人说风凉话,闹点情绪外,大多数人是坚定乐观的,战斗力还是蛮强的哩!” “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数不清的大小战斗,证明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拖不垮、打不烂的。几经失败、周折,我们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巩固了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方向。当时有人提出井冈山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问,我们以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了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根据地做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的革命胜利。”

时间可能磨去人们的许多记忆,但是,毛泽东谈起井冈山的斗争来,却是那么具体,那么真切,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 在回顾了历史之后,毛泽东似乎是在作总结:“这一段历史,使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但是,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井冈山做后方休整地,战斗的胜利就没有保障。所以现在人们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没有井冈山过去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胜利真是用生命换来的啊!” “中国革命的摇篮”;“革命的山,战斗的山”。 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崇高评价! 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还抒感写怀,以诗言志,作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文气势恢弘,意境深远,词曰: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另一首是《念奴娇·井冈山》,诗文寓景抒情,朴实无华: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古往今来,吟山咏水的文人墨士大有人在,然而,他们歌咏的大多是名山大川。

毛泽东也是诗人,他也喜爱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也曾吟诗赋词,赞颂名山大川。 然而,对本非名山名胜的井冈山,他却倾注了特殊的情感,加上作于1928年的《西江月·井冈山》,他先后为之赋词3首,实属罕见。 这是诗人的井冈山情结! 这还不仅仅是诗人的井冈山情结!毛泽东更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这3首词,饱含的更多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井冈山情结! 对井冈山这片热土怀着深深眷念之情的毛泽东,对为创建、发展这块根据地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井冈山人民更是情真意切。 他接见了在山上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亲属,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他会见袁文才、王佐两位烈士的遗孀时,显得特别激动,他紧握着两位老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一席话说的两位老人热泪盈眶,哽咽着说:“想不到您老人家还惦记着我们。” 闻者无不动容! 5月29日,在井冈山呆了一个星期的毛泽东又将离开井冈山。行前,他还有一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与井冈山的群众见面。 他要求工作人员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不要带着遗憾离开。 地方政府的同志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集合了茨坪一带的千余名群众,聚集在宾馆前,列队在公路旁。 毛泽东终于和井冈儿女见面了! 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井冈山的群众之中。 毛泽东带着井冈山泥土的清香,带着井冈儿女的深情,恋恋不舍地又一次离开了井冈山。 这一去,就再也未能回来过。 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不仅回忆了过去,还想到了今天和明天,他曾多次谈到了继承、发扬井冈山革命传统的问题:“革命的成功,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应该用井冈山革命的这些历史,多宣传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让后来的年轻娃娃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

“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8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洋房,吃饭是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但是,我劝大家,日子过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多么殷切的期望! 若干年后,一位虽然没有在井冈山战斗过,但却同样对中国革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共领导人又说过同样意思的话。 那是1972年,那个人名叫邓小平。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贬居江西三年,直到林彪倒台后,经毛泽东的提议,他才得以重新工作。就在他复出之前,他实现了多年的一个夙愿:到毛泽东亲手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看看。 邓小平在井冈山参观考察了一个星期。

经历过“文革”磨难的邓小平在了解了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就是在这一次的井冈山之行,邓小平明确提出:“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1989年10月,江泽民也来到了井冈山。 江泽民对井冈山和井冈山精神推崇备至,他说:“井冈山是革命摇篮,毛主席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井冈山斗争时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 江泽民还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这就是井冈山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这也就是井冈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