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

第19章 定都志丹城

杨尚昆带一个工作先遣队于1936年6月30日来到志丹城,与当地苏维埃负责人接洽,安排中共中央定都志丹的相关事宜。杨尚昆对县长刘景范说:党中央和毛主席要到志丹城来驻扎,还把志丹县确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为了保证中央领导的安全,暂不向群众宣传。他还告诉刘景范:“为了便于中央机关生活方面的供给,志丹县由党中央直接领导,是中央的一个直属县。” 志丹县城,处在周河畔的宽展台地上,曾经有五座城池相环套,经历朝历代的战火焚毁,巍峨齐整的城墙已经变为残垣断垒,城内有许多歪斜的庙殿孤立在荒草之中。城外的四山上林木繁茂,山腰的红石崖上有不少窨子。东山脚下的红石崖上有很多高高低低的石窑洞,与城墙挨连。整个县城散住着十多户人家,办有一所列宁小学,苏维埃县政府在一孔石窑洞里办公,总共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志丹城给外乡人的感觉就是“破庙比房多,菩萨比人多。”

当年的红军大学党总支书记莫文骅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保安城从城郭上看,规模还是不小的。可是,由于历年来不断发生战争,特别是回、汉民族之间的战争,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复烧杀,保安城(志丹)剩下的只有几栋土屋、几座石砌的窑洞和一个土围子框框。 志丹县境内有洛河、周河、杏子河三条主要河流,自然地把县域切割为三道大川,古迹累累,名胜俱多。由于境内高梁大峁叠涌,一直被陕北人俗称为“山保安”。 当获得中央机关定都志丹的消息后,中共志丹县委、苏维埃县政府立即行动,派出县、区、乡的所有干部深入村庄,组织和动员全县群众捐粮捐款,运送物资。 志丹人民是真诚的、是大义的、是慷慨的,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的迎接和厚待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将士们!

仅仅两天之内,全县共筹集粮食50余万斤,肥猪200余头,羊1000多只,鸡蛋5000多斤,羊毛5万多斤,苏维埃县政府拿出存积的70余石义仓粮,保障中央机关定都志丹后的生活所需。还腾出了炮楼山下的30多孔石窑洞,供中央机关使用,县委和苏维埃县政府特意从县城搬到西阳沟,让出办公窑洞给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居住。一时间,在通往县城的各条道路上,驮队相衔,人流不息…… 1936年7月3日上午,几个骑马的人向县城奔来,通知苏维埃县政府:首长指示,红军到达时不要组织群众欢迎。下午,太阳离西山顶一竿子高的时候,博古(秦邦宪)、王稼祥率中央各机关以及红军大学学员,出现在了城北的大路上,浩浩荡荡的队伍直向县城开过来,骡马驮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和物品,战士们有的背着枪,有的抬着物资,有的背着奇形怪状的行李,队伍中还有一些女红军。县委书记苏耀亮、县长刘景范以及10多名县区苏维埃负责人,站在大路两边,把这支队伍迎进了县城。

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秦邦宪)、财政部长兼西北分行行长林伯渠、印钞所所长贺子珍、中央机要室被安排住在炮楼山(山顶上有宋代的烽火台,1930年国民党驻军曾改烽火台为嘹望台,当地人俗称炮楼山)下的红石小院窑洞里。在这处红石小院里,还给其他中央领导预留了住宿的窑洞。据老百姓说这些窑洞是宋朝杨继业父子镇守边关时领兵凿挖的营房,当地群众叫“营盘院”,后来归陕甘边早期革命者王子宜的祖上、开明绅士陈定邦和其他人家所有,曾在此栖居生息,窑洞上方搭了遮雨的石檐,这些大户人家红红火火地过了好多年光景。后来,土匪和流寇闹得不能安宁,就相继搬迁到了永宁山和其它地方居住了。 因为中央要来志丹定都,王家和住在城南的陈家主动将这些窑洞腾了出来,让给中央机关和领导人使用,由于石窑洞常年不住人,阴森潮湿,时常有蝎子爬出来晒太阳。出得红石小院,是一条半人深的小沟,由北向南蜿蜒,沟里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向南望,是古旧的城墙残壁和小街两边的破房子,以及山根底大小不一的红石窑洞;向北望,是大片的荒草地,以及东山下相连的石窑洞和石窑洞上方不规则的几处窨子。从红石小院出来向西二三十米处有一口水井,相传是北宋时期驻守的官兵开挖的,被当地群众叫为“官井”,再向西就是一座墙体上生满了蒿草的折来拐去的城池。

中央机关的到来,使本来空寂、荒废的县城一下子热闹起来。街上人来人往,荒草地上拴着很多觅食的骡马。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警卫战士、红军大学的师生,一齐动手,打扫整修各自住处,清除路上的杂草和瓦砾。炮楼山下、小石山下、寨子山下等有窑洞、有窨子的地方,都住了中央机关的人,城里的龙王庙、文闯庙、老爷庙、财神庙里也住了红军战士。 1936年7月3日这天,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当即以博古的名义发出布告,责成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设立营业部,批发食盐、布匹等大宗货物,以供给各个合作社,保障机关和群众的生活需求。苏维埃国家银行和财政部同驻一家木石结构的废弃的商铺里,国民党军队曾在商铺里养过马,地面积了一层马粪,墙角累了老鼠挖出的虚土,房顶上悬满了蛛网。大家感慨一番,动手清除粪便,打扫房子。没有桌椅,就找来砖头,和泥垒起两排柱子,中间架上木板,高的当桌子,矮的当板凳。经过两天的忙碌,7月5日营业部就开张了。

进驻志丹县城的中央机关有:中央军委、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宣传部、财政部、卫生部、粮食部、土地部、教育部、外交部、内务部、司法部、国家银行、政治保卫局、工农检查司、印钞所,还有红军大学一科、二科、三科、抗日剧社、中央医院以及6月份进入志丹办学的中央党校等等。一早一晚,军号声嘹亮在保安城上空。 1936年7月9日,中共中央在《红色中华》报第286期第一版发表《定都志丹有什么意义》的文章,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定都志丹县城。由此,使这个不为人知的荒僻小城成为了苏维埃中央政府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红色首都。 定都志丹有什么意义 现在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已经定都志丹城(原保安县城),志丹已成为我们赤色的京都了。中央政府为什么要定都志丹呢?他有下列的意义:

(一)志丹是陕甘宁苏区比较适中的地方,定都志丹为的是迅速巩固与扩大陕甘宁苏区,使它成为领导全国红军和抗日救国运动的中心。 (二)志丹接近陕北,更便利于指挥与领导陕北的游击战争,保卫老苏区。 (三)便利于争取东线、南线的军队,成为抗日友军。 (四)更清楚的指出,我们退出瓦窑堡,绝对不是放弃陕北苏区,绝对不是逃跑,而是依靠这个苏区的中心,造成西北抗日联合的大局面。 志丹县成为赤色首都了,因之志丹县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志丹县成为模范的苏区,抗日的根据地,做全国抗日的模范(博古)。要使达到这一个伟大的任务,必须首先完成党中央提出志丹县面前的三大任务:(一)进行游击战争,消灭团匪。(二)争取群众。(三)加强党的组织,使志丹成为巩固的抗日的中心。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