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纪实报告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

第44章 英明决策

西安事变发生后,面对中央高层审蒋、除蒋的呼声很浓、意见不一的局面,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题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发言,他肯定了这次事变的性质是革命的、抗日的,对我们是友好的,完全在反对“剿共”的立场上。他认为:“这次事变是革命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是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对这次事变,应明白表示拥护”。“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北为抗日前线,来影响和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他着重提出:“我们的政治口号:召集救国大会。其他口号都是附属的。”毛泽东作结论说:“现在处在一个历史事变新的阶段,前面摆着很多道路,也有许多困难。为了争取群众,我们对西安事变不轻易发言。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抗日并列。应该把抗日援绥的旗帜突出起来。”

接着,周恩来发言,提出要防止日本利用这一时机将南京变成傀儡政府,因此我们不要在政治上与南京对立,要争取黄埔系、cc派、元老派、欧美派,如林森、宋子文、孔祥熙、冯玉祥。孤立何应钦等亲日派。还要深入发动群众,巩固西北三方抗日力量,把西安变成抗日的中心。周恩来还提出:“在军事上我们要准备打,但在政治上不采取与南京对立,要在实际工作中取领导作用。”“中共要公开走向政治舞台,但仍应注意地下党的艰苦工作,要有正确的组织工作。” 秦邦宪在会上也发了言,基本上同意毛泽东、周恩来的发言。 张国焘在会上发言比较激烈:“在西安事件意义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 张闻天的发言比较晚,他对会上“审蒋”、“除蒋”,以及“以西安为中心”,成立“一个实质的政府”的意见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主张以西安为中心建立实质的“政府”,以西北为抗日前线,领导全国抗日,以及出现的审蒋、除蒋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为此,他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的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把西安抓得很紧,发动群众,威逼南京。”,“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统队伍。”“我们的方针: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

中央政治局研究认为:事变的发展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由于这次事变的发动,引起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反而推迟了全国抗战的发动,给日本的侵略造成有利的条件。而另一个前途是,如果这次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结束“剿共”的内战,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形成,使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能够早日实现,这是全国人民和国际和平阵线所希望的。 12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及红军各方面军负责人联名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提出西安事变后的行动方针: 立即宣布组成西北抗日援绥联军,张学良为总司令,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分别编为三个集团军;抗日援绥联军三部主力应集中于以西安、平凉为中心之地区,巩固团结,与敌决战,各个击破。目前第一要务是巩固内部,战胜敌人。15日,由15名红军将领署名的“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政府电”中要求其“自别于蒋氏”,“自别于亲日派”,“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反应强烈而复杂。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保全蒋介石;地方实力派担心引发更大内战,大多数不支持张、杨,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的自由。日本则极力挑动中国扩大内战,幸灾乐祸地图谋更大的侵略。英美力求维持蒋氏统治,与共产党合作对付日本。 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很明确:14日夜,季米特洛夫收到了邓发拍来的报告,第一反映是这个事变只能“有利于”日本。斯大林则十分震惊,他以责问般的语气问季米特洛夫是否“默许”了西安事变。12月1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共中央发电报,其语气相当强硬:不管张学良的动机如何,他的行为客观上只能伤害中国人民集结力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并怂恿日本的对华侵略。苏联两家最大的报纸《消息报》和《真理报》都发表了重要社论,说明苏联与西安事变无关,并谴责张学良受日本挑唆制造了伤害抗日统一战线的事变。

考虑张学良、杨虎城急于要中共中央来人,并要派飞机来接。于是,志丹县城军民千余人在柳树坪开阔的川台地上整修飞机跑道,只干了半天就停止了。原因是台地酥软,飞机落不下,即是落下了,也起飞不了。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等人在12月15日骑马前往延安,再乘张学良飞机抵西安。 由于事变突然,对外界的反应知道的不多,谁也拿不出成熟的意见,存在处理意见不一的分歧,为此向共产国际电告此事,倾听意见和指示。12月16日,中共中央收到了共产国际的电报,却是一组乱码。 周恩来带领罗瑞卿、杜理卿(即许建国)、张子华、童小鹏等共18人,骑马奔跑在大雪纷飞的山路上。他们在安塞住了一宿后,16日傍晚赶到延安北门外。当地游击队告诉他们:下午听到过飞机的声音。

大家估计可能是张学良派来接他们的,因为没有接到,又飞回去了。 17日清晨,天上传来隆隆的飞机声。周恩来立刻写了字条,请张子华以南京来客的身分进城同延安县长交涉,随后得以顺利赶往机场。这架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特派刘鼎随机前来接周恩来。由于飞机空问有限,代表团中只有9人先一步乘飞机到西安。在飞机上刘鼎向周恩来汇报:张学良在扣留蒋介石时,向执行者明确交代要抓活的,保护蒋,拥护他抗战,促其抗战。 下午3时,代表团9人飞抵西安。下午6时多,周恩来到达了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急切地盼望周恩来的到来,曾满怀期待地说:“他来了,一切就有办法了。”为此,张学良把周恩来和他的随行人员安排住在自己公馆里的东楼。

从志丹出发前,中共中央对西安的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很多问题需要等周恩来到西安进一步弄清情况。对蒋介石的处置以及各种难以估计到的复杂问题,都要由周恩来到西安后相机处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周恩来肩负起了一副艰巨的重担,许多事需要当机立断。 周恩来到西安后的当晚,同张学良的谈话一直进行到深夜。 张学良先叙述蒋介石在被扣后的表现、南京的动态和各方面的反应。目前最追切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置蒋介石。张学良认为:据他个人看,争取蒋抗日,现在最有可能。只要蒋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应该放蒋,并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 周恩来当即明确表示同意张学良的看法,认为:西安事变是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这次捉蒋是出其不意,乘其不备,蒋的实力还在。从各方面考虑,对蒋介石的处置极需慎重。接着,分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宣布他的罪状,交付人民审判,最后把他杀掉,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使中国的前途更坏。这就要力争说服蒋介石,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可以释放蒋介石。蒋介石实际统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迫使他走上抗日的道路,还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有利于发动全面的抗日。

并和张学良商定同宋子文谈判的五项条件。一、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二、下令全国援绥抗日。三、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成立抗日联军。五、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 当晚,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报告了他到西安后所了解的情况,对蒋介石的处置问题,“答应保蒋安全是可以的,但声明如南京兵挑起内战,则蒋安全无望”。这个处置办法得到中共中央的认可。 1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冷静分析形势后,综合衡量国内大局,向国民党致电,指出“贵党果欲援救蒋氏,则决非调集大军讨伐张、杨所能奏效”。呼吁国民党立刻实行下列处置: 一、召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决定对日抗战,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二、将讨伐张、杨与进攻红军的中央军全部增援晋绥前线,承认红军、东北军及十七路军的抗日要求;三、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四、开放人民抗日救国运动,实行言论、集会、结社的民主权利,释放一切政治犯及上海爱国领袖;五、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同时还申明:“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国家民族从此得救,即蒋氏的安全自由当亦不成问题。”

12月19日,张闻天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再一次讨论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此次的会议与13日的会议不同,它是在党中央领导意见一致,作出“和平调停”的决策后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做报告,事变“能更促进抗日与亲日的分化,使抗日战争更为扩大”;“我们应争取和帮助西安方面,把阵线整理好,打击讨伐派,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夺取胜利。”毛泽东又分析“西安事变”后的前途,“有六种力量可能使内战结束,一是红军,二是东北军,三是西安的友军,四是人民,五是南京的内部分化,六是国际援助。应把六种反内战的力量团结起来,使内战结束,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 会议还产生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文件是,由毛泽东执笔的公开发表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通电》,“通电”在18日“致国民党中央电”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承认南京政府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将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改为和平会议,正式建议由南京召集。对蒋介石以“先生”之称,显然放弃了“审蒋”。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策略的正式标志。

另一个文件由张闻天所写,在中共党内发布的《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指示”向全党系统地分析了“西安事变”产生的背景、原因、意义和两中前途,规定了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和党的任务,成为我党和平解决事变的纲领。 直到12月20日,中共中央才收到了共产国际清楚的电报内容,其意见与中共中央独立作出的决策基本一致。表明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更加成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