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中国历史 大故宫2

第19章 第27讲 坤宁萨满

大故宫2 阎崇年 1139 2018-03-16
坤宁宫作为皇后的正宫,历史久远,相沿不变。宫殿的设计与建造,都是围绕皇后正宫这个基本功能的。但是,清朝迁都北京后,将满洲的宗教传统、民族习俗,也带到北京紫禁城里的坤宁宫。为适应宫廷萨满祭祀的需要,对原明坤宁宫进行了重大的改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朝按照盛京(沈阳)皇宫清宁宫的功能与格局,对原明坤宁宫加以改建,使其既适用于宫廷萨满祭祀,又具有皇后正宫的双重功能。具体说,有六点。 第一,正门东移一间。坤宁宫共有9个(实际11个)开间,其正门由明代居中而改在偏东一间。大家参观故宫,到交泰殿后、坤宁宫前,首先看到的是巨大条石铺设的甬道,在坤宁宫门前的正中。原坤宁宫的门有所变动,在偏东一间另开一个门。所以这个实际开关的门已不在正中,就是不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我们知道,永乐朝建紫禁城时,南北向主要宫殿殿门,都坐落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但现在看到的,只有坤宁宫的门不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

第二,祭祀活动场所。坤宁宫正门开在偏东一间,在宫内这个空间东北角隔出一小间,安设煮肉的三口大锅,用作煮祭肉;外设包锡大桌二张,用作杀猪、切肉,并设做供品打糕时的用具等;当中空地,为萨满祭祀时用。经测量:灶台长602.5厘米,宽222厘米,高43厘米;灶台上三口大锅——西锅内径103.5厘米、深33.5厘米,中锅内径132.5厘米、深78厘米,东锅内径110.5厘米、深77厘米;包锡大案长140.5厘米,宽86.5厘米,高73厘米。 第三,三面连通长炕。正门迤西三间,铺设西、北、南三面连通大炕,俗称“万字炕”。满洲习俗,西为上,北其次,南再次。关外时期,西炕不住人,墙上奉“祖宗板子”,供祭祀用。北炕为大,长辈睡北炕。这种连通大炕的烟道是连通的。关外冬天寒冷,为节省能源,用这种节能型连通火炕。朝祭在西炕,夕祭在北炕。祭毕,帝后召集满洲王公大臣等在南炕吃胙肉(祭神后的猪肉)。

第四,宫前设置神杆。坤宁宫门前东南向,安放石座(有孔),石座上插满洲祭神祭天的神杆。 第五,改变窗户装饰。按照关外习俗,窗纸糊在窗外。有句东北民谚:“关外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十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生下孩子房梁吊起来。”可见坤宁宫的窗户纸糊在窗外是关外的习俗。同时坤宁宫后墙靠西,矗立烟囱,为宫内祭祀煮肉时走烟用。 第六,帝后大婚喜房。坤宁宫东边两间暖阁,称作东暖阁,为双层,是皇帝和皇后结婚的喜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洞房。 总之,坤宁宫的内部,按其使用功能,分为三个区间:(1)东区,为皇后正宫,又作为帝后大婚喜房;(2)中区,为萨满祭祀杀猪、煮肉、打糕的操作间和萨满祭祀场所;(3)西区,为皇家吃祚肉的宴会厅等。因此,上述建筑改造,都具清代皇家宫廷特色:坤宁宫既是爱新觉罗氏皇家祭神祭天的场所,又是帝后大婚的喜房。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