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科普学习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第38章 第三节 漏刻纪时法

无论是十六时制或十二时制,都是依据太阳的方位或出没状况来判断的,但这对平民百姓来说,不容易判断得准确,使用起来也太粗疏,故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用来记载时间。《周礼》载有契壶氏,《汉书》载有率更令,均是执掌漏刻的官员,可见迟至周代,官方就用漏刻来纪时了。 据记载,先秦漏刻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的。至汉太初改历以后,才开始应用在天文学上。在天文学上应用之后,它的精密程度和使用的方法,都有了重要改进。先秦时,是否已开始用漏刻连续不断地测时、报时,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一个连续的测时、报时系统,并投入正常使用,大约始于西汉太初以后。 开始时的使用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夏至白天60刻,夜晚40刻;冬至白天40刻,夜晚60刻;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但天文学家把太阳出入前后二刻半的晨昏朦影时间也算在白天,这样,夏至白天65刻,夜间35刻;冬至白天45刻,夜晚55刻;春秋分白天55刻,夜晚45刻。将白天和黑夜分开使用,当白天开始时,将漏壶装满了水,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以报时。通常将一根箭的刻数,在中间作出标记,将上下一分为二,故报时时,称昼漏上水×刻,或昼漏下水×刻;夜漏上水×刻,夜漏未尽×刻。当昼夜交替时,不管壶水是否漏尽,就该重新加满水,重新起漏。

由于不同季节白昼或黑夜的刻数不等,使用同一个刻度的箭就会不方便,也不准确。所以古人发明了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箭的方法。西汉时一年使用40根箭,每九天换一根箭。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按天数换箭的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冬至、夏至附近昼夜的变化不显著,而春分、秋分附近变化很显著,所以在东汉初年时,就改用太阳南北方向每移动二度四分更换一箭,仍使用40根箭。东汉和帝时又作出小的改进,规定太阳每南北移动二度更换一箭,全年使用48箭。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