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科普学习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第19章 第二节 染色技术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赵翰生 1250 2018-03-20
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国的染色技术就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已有了专门从事染色的染匠。据古书记载,在西周初,周公摄政时(大约公元前11世纪),设置了许多国家机关来处理全国的政事,旧称“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在天官下设有一个叫“染人”的官职,专管染色生产;在地官下设有一个叫“掌染草”的官职,专管染料的征集和加工。中亦有不少记述当时人们采集染料染色,以及描绘所染织物色彩美丽的诗篇,如下面三首: 《小雅·采绿》,译文是: “从早到晚去采蓝,采得蓝草不满裳。 从早到晚去采绿,采得绿草不满掬。” 《豳风·七月》,译文是: “七有里伯劳鸟儿叫得欢,

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染出的丝绸有黑也有黄, 朱红色儿更漂亮, 给那阔少儿做衣裳。” 《郑风·出其东门》译文是: “东门外的少女似白云, 白云也不能勾动我的心, 身着白绸衣和绿佩巾的姑娘呀, 只有你才使我钟情。 瓮城外的少女像白茅花, 白茅花再好我也不爱她。 那身穿白绸衫和红裙子的姑娘呀, 只有和你在一起我才快乐。” 将采集的植物染料变为各种艳丽的色彩,需要掌握相应的染色技艺才行。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出现众多的色彩名称,表明我国一直延续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多次浸染、套染、媒染工艺是从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普及起来的。 多次浸染法是根据织物染色的深浅要求,将织物反复多次地浸泡在同一种染液中着色。常见的为靛蓝的染色,每染一次色泽即加深些。用茜草及紫草染色时,也是一样,再染一次,色泽也变化一次。

套染法的工艺原理和多次浸染法基本相同,也是多次浸染织物。只不过是多次浸入两种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以获得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染红之后再用蓝色套染就会染成紫色,先以靛蓝染色之后再用黄色染料套染,就会得出绿色;染了黄色以后再以红色套染就会出现橙色。对当时染色情况描述,还说明我国远在3000多年前即已获得染红、黄、蓝三色的植物染料,并能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套染出五光十色的色彩来。 媒染法,顾名思义是借助某种媒介物质使染料中的色素附着在织物上。这是因为媒染染料的分子结构与其他各种染料不同(媒染染料分子上含有一种能和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络合物的特殊结构),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媒染剂处理后,方能在织物上沉淀出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媒染染料的这一特殊性质,不仅适用于染各种纤维,而且在利用不同的媒染剂后,同一种染料还可染出不同颜色。《周礼·钟氏》:“三入为纁,五入为緅〔zou邹〕,七入为缁(黑)。”《淮南子·俶真训》:“今以涅染缁,则黑于涅”,是两段关于媒染工艺的文字,所述实际上是以红色媒染染料和含鞣质的黑色染料为底色,再以含硫酸亚铁的矾石交替媒染而成黑红色和黑色的过程。涅本身不怎么黑,故曰缁虽由涅染,而黑于涅。

媒染染料较之其他染料的上色率、耐光性、耐酸碱性以及上色牢度要好得多,它的染色过程也比其他染法复杂。媒染剂如稍微使用不当,染出的色泽就会大大的偏离原定标准,而且难以改染。必须正确地使用,才能达到目的。《周礼》的记载表明我国的染匠在两千多年前成功地掌握媒染染色过程终端的色泽。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