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宗教哲学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第142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 2690 2018-03-20
要学的是怎么不进入死地。进入死地之后,不能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死得够本,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样或许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后,看你的命硬不硬。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9. 死地 死地和围地的区别是,围地等得,死地等不得。死地怎么办?死地则战,必须马上作战,因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等的。但是将领以为不能等,以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最后成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结局。 其实死地不是疾战就一定能存。如果快快作战就能生存,那就不叫死地,叫“快活地”了。死地,就是基本都会死,生的希望已经没有了,所以不求得生,但求死得够本,捞几个垫背的一起死!这就是亡命徒,战斗力就可怕了。

各家怎么讲死地呢? 曹操注:“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李筌注:“阻山,背水,食尽,利速不利缓也。” 李靖说得比较全:“或有进军行师,不因向导,陷于危败,为敌所制。左谷右山,束马悬车之径;前穷后绝,雁行鱼贯之岩;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求战不得,自守莫安。驻则日月稽留,动则首尾受敌。野无水草,军乏资粮,马困人疲,智穷力极。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若彼要害,敌先据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纵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须上下同心,并气一力,抽肠溅血,一死于前,因败为功,转祸为福。” 李靖讲了七种死地的情况: 一、“进军行师,不因向导,陷于危败,为敌所制”

进军行师,没找向导,自己盲目前进,迷了路,陷入危险的败局,为敌人所制。 所以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到了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陷于绝境。李靖的第一条,就是地图一定要研究清楚,行军一定要有向导,才不会陷入死地。历代名将,都是把地图看得滚瓜烂熟,没事就看地图。刘邦入关破秦,美女金帛无所取,萧何先去国家档案馆把天下地图全收了。林彪、粟裕打仗不打仗,都是成天对着地图发呆,胸中百万雄兵在那地图上来回演习。 二、“左谷右山,束马悬车之径” 左有深谷,右有高山,马得牵着,车轮子都有一半悬空的线路。敌人来了都不用打,挤一下我们就全掉下去了。 三、“前穷后绝,雁行鱼贯之岩” 前后都没路,只能雁行鱼贯一个跟一个通过的悬崖。

四、“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 刚抵达战场,兵形未整,既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有来得及列阵,敌人就冲过来了。这时候要前进,没有策应,形不成冲击力;要后退,没有掩护,一退就成了溃退。 这种情况怎么办,兵法前面已经讲了,先处战地者胜,后处战地者败,以虞待不虞者胜。所以别人早准备好了,我们则乱哄哄的才到,没组织起来。所以基本就是个败局,没办法,只能一团混战,看自己平时训练,将士战斗力如何,有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英雄,杀出一线生机。 如果活出来,记住下回,一定要先到战场,先准备好。如果敌军已经先到了。咱就不到那儿去,隔三五十里扎营布阵,引他来。“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的就是他了。赵奢破秦军,离敌营五十里下寨,引他来,留五十里路给他走,就是这招。

五、“求战不得,自守莫安,驻则日月稽留,动则首尾受敌” 求战,则打不着敌人;自守,又无险可守。驻扎则旷日持久,没有转机;行动则前后受敌,动弹不得。 六、“野无水草,军乏资粮,马困人疲,智穷力极” 比如进了戈壁沙漠,人无水,马无草,军无食,马困人疲,力量到了极限,穷途末路,无计可施。 七、“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若彼要害,敌先据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纵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害之地,被敌人先占了,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再有骁兵利器,也发挥不出来了。 遇到这七种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须上下同心,并气一力,抽肠溅血,一死于前,因败为功,转祸为福。 吴王问孙子:“吾师出境,军于敌人之地。敌人大至,围我数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励士激众,使之投命溃围,则如之何?”

我军被包围在死地,如何激励士卒突围? 孙子回答:“深沟高垒,示为守备。安静勿动,以隐吾能。告令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fan)车,以飨吾士。烧尽粮食,填夷井灶,割发捐冠,绝去生虑。将无余谋,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砺刀,并气一力,或攻两旁,震鼓击噪,敌人亦惧,莫知所当。锐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深沟高垒,向敌人显示我们要坚守,安静勿动,敌人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然后开动员大会,告诉士卒们危急的形势,把牛杀了,车烧了,大家吃一顿大餐,准备做个饱死鬼。把粮食烧了,水井填了,灶平了,不准备做下一顿饭了。大家都剃光头,帽子扔了,头都不要了,留帽子有何用?

这样通过各种发狠的仪式,把大家都激励起来,以必死之心,冲出去。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存活率太低,不能学。要学的是怎么不进入死地。进入死地之后,不能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死得够本,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样或许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后,看你的命硬不硬。千万不要学韩信,自己把军队列水边,背水一战。韩信的背水一战,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他还有两千人在后面策应。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就是假的。如果他其他什么兵都没有,就那一万人,全部在水边死地,而他居然活出来了,那才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们都喜欢夸大,都喜欢添油加醋,夸大才有戏剧性,而每个人都偏好戏剧性,写正史的人,也偏好戏剧性,正史里调味料也加得不少。但事实都是冰冷的。所以我们读史,不要自己陷入戏剧性偏好的陷阱里去,以为自己可以把那戏码再演一遍,你去演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实的剧本根本不是那样的。

现实的剧本是:进入死地的都死了,所以才叫死地。 吴王问:“若吾围敌,则如之何?” 如果是我们把敌人围在死地呢? 孙子答:“山峻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 兵法说:“若敌人在死地,士卒勇气,欲击之法,顺而勿抗,阴守其利,必开去道,以精骑分塞要路,轻兵进而诱之,陈而勿战,败谋之法也。” 那就别围死了,一定给他开一条生路,让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战斗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这时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骑,跑一段吃掉一截,再跑一段再吃掉一截,一路追杀,不仅更能保障全胜,而且保证我军不受损失。 比如你围了一千人,如果围得水泄不通,务求全歼,你可能要付出八百人的代价,因为那是一千亡命徒啊。如果放一条路给他们跑,然后沿途一截一截地吃,可能跑掉二十个,但我军的伤亡可以在十人以下。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