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科普学习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第31章 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

虽然阴阳历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但因为三年多才加一个闰月,补偿方式显得有些唐突,气候变化在阴阳历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比如,表示夏天开始的立夏,今年在三月,明年可能就在四月,与月序的关系不固定。在农业国家,人们格外关心播种和收割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的历法很难普及推广,因此,二十四节气便产生了。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位于偶数的,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又叫中气。 节气,本质上是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均分成15°一份,24份共360°,每个节气代表轨道上的一个固定位置。从时间上来说,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这就导致了有的节气14天,有的近16天,平均15天多。大家知道,季节是地球公转的反映,所以节气可以比较准确地表征气候冷暖现象。

二十四节气按其名称的含义又可分为四种: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表征降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4)与农事相关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系统,它与朔望月配合使用,是中国阴阳历的一大特点。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